野料豆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527页(2351字)

【名称出处】:《饮片新参》

【概况】:

异名 零乌豆、料豆(《本草汇言》),马豆(《本草经解》),豆、细黑豆、料豆(《本经逢源》),鹿霍(《植物名实图考》)。

基源 为豆科大豆属植物豆的种子。

原植物 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又名野毛豆(《百草镜》),野大豆(《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历史 本品以豆名始载于《救荒本草》,云:“豆,生平野中,北土处处有之。茎蔓延附草木上,叶似黑豆,叶面窄小微尖,开淡粉紫色花,结小角,其豆似黑豆形,极小。

”《植物名实图考》称为鹿霍。即本品。

形态 一年生缠绕草本。茎纤细,植株疏被黄棕色长硬毛。

3出羽状复叶,顶生小叶卵状披针形,长1~5cm,宽1~2.5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两面被白色短柔毛;侧生小叶偏斜状卵披针形;托叶被黄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花萼钟状,萼齿5,上面的2枚合生;花冠红紫色,长约0.4cm;雄蕊10,单体;子房上位,无柄,花柱甚短。荚果条形,长1.5~3cm,宽约0.5cm,表皮被长硬毛。种子3~4粒,黑色。

花果期8~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492页.图2714)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野、田边、路旁。产于东北、河北、陕西、甘肃、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区。

【生药】:

采集 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打开果荚,收集种子,再晒至足干。

药材产于江苏、浙江。

鉴别 干燥种子呈矩圆形,略扁,长约4mm,宽约3mm。

种皮外面被有黄褐色污粘状物,擦净后,可见黑褐色的外种皮,上有黄白色斑纹,微具光泽,侧边中央部有长椭圆形的种脐。质坚硬,剥去种皮,内有黄色肥厚的子叶2片。

嚼之微有豆腥味。以颗粒饱满、色黑、无泥土杂质者为佳。

。【化学】:

含脂肪油18%~22%、蛋白质30%~45%、碳水化合物及维生素。

参考文献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143

【药性】:

性味 甘,凉。

①《本草汇言》:“味甘、苦、咸,气寒。” ②《本草经解》:“气平,味甘。”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甘,温。” ④《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甘,性微寒。种子:味甘,性温。”

归经 ①《本经逢原》:“入肾经血分。” ②《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功效 补益肝肾,祛风解毒,止汗。

主治 阴亏目昏,肾虚腰痛,盗汗自汗,产后风痉,筋骨肿痛,小儿疳积。

①《本草汇言》:“解内热消渴,止阴虚盗汗。” ②《本草经解》:“生研涂痈肿。” ③《本草备要》:“每晨盐水吞或盐水煮食,补肾。” ④《百草镜》:“治黄疸。” ⑤《沈氏效方》:“治肝疾,目疾。”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头晕,目昏,风痹汗多。” ⑦《新华本草纲要》:“全草:用于自汗,盗汗,伤筋骨,消肿,无名肿毒,黄疸,小儿疳积,蜂蟹害。种子用于头晕目眩,风痹汗多。”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草汇言》:“能滑肠动泄,脾胃虚滑者,忌之。”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黑白丸(《百草镜》)治痞积,开胃消食,健脾补肾:马料豆、白蒺藜(去刺)各500g,炒,磨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6~9g,开水送下。 ②《慈航活人书》:“治阴亏目昏,老眼失明:马料豆、甘枸杞、女贞子各300g(阴亏目昏除,女贞子)。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早晚服6~9g。

” ③《慈航活人书》:“治肾虚腰痛,并治阴亏目昏:腰式乌豇豆、马料豆各30g,煮汤入盐少许,五更时,乘热服。忌铁器。” ④王玷桂《不药良方》:“治筋骨疼痛,明目补肾:小红枣12枚(冷水洗净,去蒂),甘州枸杞子9g,小马料豆12g。水300ml,早晨空心连汤共食之。” ⑤《奇方类编》:“治盗汗:莲子7个,黑枣7个,浮麦15g,马料豆30g,水煎服。”

单方应用 ①《姚希周经验方》:“治产后中风,口噤目瞪,角弓反张:黑料豆,锅内炒极焦、冲入热黄酒内,服之。再服回生丹。

” ②《年希集验方》:“治阴症手足紫黑:黑料豆45g,炒熟,好酒烹,滚热服,加葱须同烹更妙。” ③《产家要览》:“治妊娠腰痛酸软:马料豆30g,炒焦,热白酒150ml,煎至100ml,空心下。” ④王玷桂《不药良方》:“解中附子、川乌、天雄、斑蝥毒:马料豆煎汁饮之。” ⑤《饮片新参》:“治头晕眼花,肾虚腰痛,盗汗,筋骨疼痛,小儿疳积:野料豆9~15g,水煎服。”

食疗 ①《百草镜》:“治肝疳初起:野料豆鲜者21g,干者15g,肝1具,同煮食,煎服亦可。” ②《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小儿疳积。目生翳障初起:鲜野料豆、鸡肝同煮食服。”

上一篇:野烟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