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姑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3072页(2231字)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

异名 漆姑(陶弘景),珍珠草(《滇南本草》),瓜棰草、毛毡(《植物名实图考》),地松、鼻草(《贵州民间方药集》),大叶(《贵州草药》),儿草(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

基源 为石竹科漆姑草属植物漆姑草的全草。

原植物 漆姑草Sagina japonica(Swantz)Ohwi,又名牙草(江苏、湖北),牙草(湖北),小叶米粞草、地兰(浙江),毛菜(江苏)。

历史 《本草拾遗》载:“按漆姑草如迹大,生阶墀间,阴处,气辛烈。”……苏颂云:“此蜀羊泉,羊泉是大草,非细者,乃同名耳。”《纲目》于蜀羊泉译名中列有漆姑草,谓:“能治漆疮,故名漆姑。”《植物名实图考》载瓜槌草,谓:“生阴湿地及花盆中,高三四寸,细如乱丝,……稍端叶际,结小实如诛,上擎纍。”所指及附图均为本种。

形态 一年或二年生小草本,通常紧贴地面。茎多数簇生,高,5~10cm,枝下部平卧,上部直立,上部疏生短柔毛,其余部分无毛。叶线形,长5~10cm,宽约至1.2mm,基部有薄膜,连成短鞘状。

花小,单生于叶腋及枝端;花梗长1~2cm,疏生短柔毛;萼片5,卵形,疏生短柔毛;花瓣5,白色,卵形,比萼片稍短,全缘;雄蕊5;花柱5。蒴果广卵形,略长于宿萼,5瓣裂。

种子多数,微小,圆肾形,褐色,密生小瘤状突起。花期4~5月,果期5~6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635页.图1269)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野、田间、路旁、水塘边和阴湿山地。分布于长江流域各省及黄河流域和东北南部。

。【生药】:

采集 4~5月间采集全草,除去泥杂,晒干或鲜用。

【化学】:

全草含6,8-二-C-葡萄糖基芹黄素、6-C-阿拉伯糖-8-C-葡萄糖基芹黄素、8-C-葡萄糖基芹黄素等黄酮类化合物。

参考文献 中草药1983;14(7):295

【药理】:

①抗肿瘤 漆姑草煎剂0.25g/kgip,连续给药10d,对小鼠S180的抑制率为40.7,41.4%;连续给药11d对小鼠S37的抑制率为39,47.1%;连续给药6d,对小鼠L615可延长生命率30.8%;0.2g/kg ip,连续11d对小鼠U14抑制率为50%。

②镇咳祛痰 漆姑草煎剂40g/kg ig,对小鼠氨水引咳有抑制作用,对小鼠气管排泌注射的酚红有促进作用。 ③镇痛 漆姑草煎剂400mg/kg ip能抑制小鼠热板反应。

毒性 漆姑草煎剂ip,对小鼠的LD50为0.896±0.284g/kg。

参考文献 中草药通讯1977;(5):27

。【药性】:

性味 苦、辛,凉。

①《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 ②《湖南药物志》:“酸、甘。” ③《中草药学》:“苦,凉。”

主治 漆疮,秃疮,痈肿,瘰疬,龋齿,小儿乳积,跌打损伤。

①陶弘景:“疗漆疮。” ②《滇南本草》:“治面寒疼。新瓦焙干为末,热烧酒服。” ③《植物名实图考》:“利小便,治小儿乳积。” ④《国药的药理学》:“绞取其汁,治恶疮、秃疮及漆疮,又疗龋齿。” ⑤《贵州民间方药集》:“外用治痈肿、疮毒;口含治虫牙;塞鼻治鼻

” ⑥《四川中药志》:“提脓拔毒;治瘰疬结核。” ⑦《中草药学》:“解毒,消炎。主治:漆疮,痈疽,淋巴结核。慢性鼻炎,副鼻窦炎。龋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外用:捣汁涂或捣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福建药物志》:“治淋病,痢疾:漆姑草30g,水煎服。” ②《福建药物志》:“治痈肿疔疮:漆姑草适量,捣烂敷患处。” ③《湖南药物志》:“治漆疮:漆姑草捣烂,加丝瓜叶汁,调菜油敷。” ④《湖南药物志》:“治虫牙:漆姑草叶捣烂,塞入牙缝。” ⑤《湖南药物志》:“治跌打内伤:漆姑草15g,水煎服。” ⑥《湖南药物志》:“治蛇咬伤:漆姑草,雄黄捣烂敷。” ⑦《贵州草药》:“治咳嗽或小便不利:漆姑草30g,煨水服。” ⑧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瘰疬结核:漆姑草15~30g,煎服。外用鲜草捣绒敷。

食疗 《贵州草药》:“治虚汗、盗汗:漆姑草30g,炖猪肉食。”。【医药家论述】:

①陈藏器《本草拾遗》:“按漆姑草如鼠迹大,生阶墀间阴处,气辛烈,主漆疮,挼碎敷之,亦主溪毒疮。” ②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瓜槌草一名毛牛粘,生阴湿地及花盆中,高三、四寸……,或云能利小便。云南谓之珍珠草,俗方以治小儿乳积。

上一篇:漆叶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