蝽蟓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3110页(1799字)

【名称出处】:《中国药用动物志》

【概况】:

基源 蝽科绿蝽属动物稻绿蝽和荔枝蝽蟓成虫的干燥全体。

原动物 稻绿蝽Nezara viridula smaragdula Fabricius[Nezara viridula(Linnaeus)],又名青龟虫、绿蝽(《中国药用动物志》)。荔枝蝽蟓Tessaratoma papillosa(Drury),又名荔枝蝽、甘佩、金背、石柜、臭屁虫、臭屁蛋、屁蛋、臭便桶、臭屁甲、臭乌龟(《中国药用动物志》)。

形态 稻绿蝽成虫体长12~16mm,宽6.5~8.5mm。

全体鲜绿色,密布浅刻点。

触角5节,第1~2节绿色,第3节末端,第4节及第5节顶端褐色。口吻基部至末端背部有一棕色纵线口吻端呈针状、黑色,前胸背板中部向下成45°的倾斜角。

小盾板三角形,前缘有三个浅黄色斑点。小盾板向右延伸至腹背板中部。

前翅鲜绿色;后翅无色、透明。足鲜绿色,跗节淡黄色;爪棕色,末端黑色。

卵壶状,土黄色,卵顶周缘有白色小齿一环。上部中旬稍凹陷,中心隆起,若虫色多变异,初孵化时黄赤色,二、三龄时黑色杂有白斑,或头胸黑色,腹部绿色、末龄若虫变为绿色,触角先端黑色,前胸与翅芽外缘橙红色。

腹部边缘具半圆形斑,臭腺孔部分色彩复杂,前胸与翅芽有黑色斑点散布。足红褐色,跗节黑色。(图见《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113页.图123)

生境与分布 稻绿蝽春、夏、秋季节在其为害植物的环境生活,之后在附近杂草丛或林木茂密处越冬;为害稻、粟、麦、高粱、玉米、棉、芝麻、甘蔗、苎麻、大豆、绿豆、蚕豆、花生、烟、桃、蔬菜、柑橘、橙及各种禾本科植物。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浙江、江苏、福建、江西、云南、四川、河北、山西、台湾等省区。

荔枝蝽象成虫全体黄褐色,似盾形,雌虫体长24~27mm,雄虫22.5~24.5mm。头小,复眼、单眼各一对,复眼红褐色,肾脏形。单眼鲜红色,位于复眼之间。触角丝状,4节;口器刺吸式,喙坚,4节。翅两对,前翅膜质部金紫红色而有光泽。前胸背板及小盾片多少具光泽,具有细密的同色刻点,有时有浅皱。

位于胸部中后胸腹面之间有臭腺孔一对,射出臭液量多,射程较若虫为远。成虫腹部覆盖白色蜡粉状物,腹部10节,腹面可见腹节8节;前6节坚硬,其余4节几为膜质。

腹部背面有白斑,静止时盖下翅下。气门8对,一对介于中后胸之间,其余生于第1~6及第8腹节之腹面两侧。雌虫腹面第7节分成二片,中央有一窄缝,根据此特征可识别雌雄。(图见《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115页.图124)以成虫越冬,过冬的场所以荔枝树、眼树为主,但也有栖于枫树、鸭脚木、阴香树、黄皮树、乌杭树上的,三月开始也在这些树上生活。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江西、贵州、云南等省区。。【化学】:

稻绿蝽虫体的黄色素由黄蝶呤(Xanthopterin)形成,蓝色素与植物的花色素甙(Anthocyanin)类似。

其臭囊含反-2-丙烯醛、乙酸乙酯、丙酸丙酯、2-己烯-4-酮、反-2-己烯乙酯、反-2-辛烯醛、乙酸庚酯、正三十一烷、4-氧化-2-辛烯醛、反-2-癸烯醛、顺-2-癸烯醛、正十三烷、反-2-癸烯乙酯、反-2-丁烯醛、辛醛、反-2-庚烯醛;背及腹腺尚含己醇-1。其排泄物中尿素占总氮的7.78%。

荔枝蝽蟓成虫后胸香腺含反-己-2-烯醛、反-醋酸己-2-酯、正十三烷。

脂肪体含α-氧代戊二酸盐、门冬氨酸、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谷氨酸脱氢酶等。

参考文献 中国药物动物志编写组.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14;115。【药性】:

功效 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主治 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

上一篇: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