鳇鱼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3197页(839字)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

异名 鳣(《经》),含光、蜡(《临海异物志》),黄鱼(《尔雅》)郭璞注,阿儿儿忽鱼(《饮膳正要》),颊鱼(《医学入门》),玉版鱼、鲟鱑鱼(《纲目》)。

基源 为鲟科鲟属动物鳇鱼,药用其肉。

原动物 鳇鱼Huso dauricus(Georgi)

形态 体长约2m,最大的可长达5m以上。头略呈三角形,吻长而较尖锐。头部表面被有多数骨板。

口下位,宽大,稍成弧形;口前方有吻须2对,内侧的须稍在前方,外侧的须较后。眼小,距吻端较近。

左右鳃膜向腹面伸展,彼此愈合。全体被纵列的菱形骨板5行,骨板上有尖锐微弯的刺。背骨板1行,较大,10~16块,位于背部正中,从头后直连尾鳍。

背、腹侧骨板各2行,背侧骨板32~46块,腹侧骨板8~12块;腹鳍基部之后有不太明显的骨板1~2块。身体其他部分光滑无鳞。背鳍43~57,位于后方;臀鳍26~36;其起点在背鳍的后部下方。

尾鳍歪形,上叶长而尖。体表黑青色,两侧黄色,腹面灰白色;背部骨板黄色,侧骨板黄褐色。(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2740页.5751条图)

生境与分布 生活于大的河流中,多栖息于两江汇合,支流入口及急流的漩涡处。

捕食其他鱼类。

分布于中国东北,黑江尤为常见。。

。【生药】:

采集 多在夏、秋季用网、钩捕获。捕后剖腹去内脏,鲜用或切块晒干。

【药性】:

性味 甘,平。

功效 益气被虚、补血。

主治 贫血,营养不良,血淋,前列腺炎,淋巴结肿大等症。

上一篇:鰕虎鱼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