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柴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197页(1697字)

【名称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概况】:

异名 屎柴、小豆柴、亮子药(《贵州民间药物》)。

基源 为杜鹃花科南烛属植物南烛的枝和叶。南烛属全世界约30种,中国约6种。

原植物 南烛Lyonia ovalifolia(Wall.)Drude[Andromeda ovalifolia Wall;Xolisma ovalifolia(Wall.)Rehd.],又名乌饭草、饱饭花、牛筋(《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形态 半常绿或落叶灌木,稀为小乔木,高达8m。小枝红褐色。单叶互生,有短柄;叶片近革质,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长6~16cm,宽2~6cm,基部圆形或心形,边缘全缘,背面脉上有短绒毛。总状花序腋生,长5~14cm;花梗长3~4cm,微向下;花萼裂片长三角形,长2~3mm;花冠椭圆状坛形,长约8mm,向下,微被毛,顶端5裂,雄蕊10枚,花丝长而弯曲,有毛,花药顶孔开裂。蒴果球形,直径4~5mm,5室,室背开裂,种子多数。(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176页.图4306)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2200~2800m的山坡或山谷林中。

分布于中国西南及台湾、广西。

尼泊尔、锡金、不丹和中南半岛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

贮藏 置干燥处。

【化学】:

叶含β-谷甾醇、果酸、齐墩果酸、斯里酸(Maslinic acid)、槲皮素、圣草酚(Eriodictyol)、落新妇甙(Astilbin)、胡萝卜甙、葡萄糖和木糖[1],以及槲皮甙、金丝桃甙、槲皮皮素3-0-β-D-葡萄糖醛酸甙、对香豆酸和咖啡酸[2]、及綟木毒-A(Lyoniol-A)[3]

参考文献 [1] 药学杂志(日) 1974;94:1349 [2] Indian J Pharm Sci 1978;40:131 [3] 药学杂志(日) 1970;90:893

【药理】:

叶中含圣草酚,早年报告对有利尿作用[1]。圣草酚还能抑制大眼晶状体的醛糖还原酶,浓度为10-4mol/L时,其抑制率为90%[2]

参考文献 [1] CA 1931;25:3395 [2] Biochem Pharmacol1976;25(22):2505

【药性】:

性味 辛、微苦,温。

有毒。 ①《昆明民间常用草药》:“辛,温。有毒。” ②《中药大辞典》:“甘,温。有毒。”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辛、微苦,温。有毒。”

功效 活血祛痰,祛风止痛,解毒。

主治 跌打损伤,闭合性骨折,癣疮。

①《昆明民间常用草药》:“祛风,解毒。”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活血、祛瘀、止痛。”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或煎水搽。

使用注意 《全国中草药汇编》:“本品有毒,全株含梫木毒素,嫩叶含量尤多。中毒后易引起呕吐,大便次数增加,多尿,神经中枢及运动神经末梢麻痹,肌肉痉挛。”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贵州草药》:“治麻风:小米柴、三棱草、牛屎树各250g,捣绒,煎水洗。”

单方应用 《贵州民间药物》:“治疥疮及烂疮:小米柴煎水洗。”

上一篇:小米草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