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麻黄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261页(1267字)

【名称出处】:《中国药用植物志》

【概况】:

异名 虱子草、千垂乌、咬药(《四川常用中草药》)。

基源 为芸香科山麻黄属植物山麻黄的全草。山麻黄属仅1种,产于中国。

原植物 山麻黄Psilopeganum sinensis Hemsl.,又名蛇皮草(湖北),裸芸香(《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

历史 民间药物。

《中药大辞典》认为《植物名实图考》所载的臭草,即山麻黄的异名。据考证《植物名实图考》有关臭草的记载及附图与本种不甚相符,可能为另一种植物。

形态 多年生直立宿根草本。各部均着生透明腺点。基部木质。通常由基部分枝,直出,纤细,无毛。叶互生,3出复叶,小叶片薄纸质或膜质,光滑,不等大,卵形或长圆形,长不超出3cm,宽0.5~1cm,先端钝或圆,基部楔形,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边缘反卷。花两性,细小,单花,腋生;花萼基部合生,4~5裂,裂片卵形,长约1mm,不被毛,宿存;花瓣4~5,卵状长圆形,长4~6mm,薄膜质,全缘;雄蕊8~10,较花瓣短,花丝线形,无毛;雌蕊由2心皮合生而成,顶部浅裂,子房无柄,1室,花柱粘合,基部分离,柱头凹入而略增大。

蒴果,果皮薄纸质,沿腹缝线开裂。每室有成熟种子5~6粒,肾形,暗褐色,表面有瘤状体,长约1mm。花期3~4月,果期4~5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50页.图2830)

生境与分布 生于小山丘坡上或沿江岸的沙滩旁。

分布于湖北西部、四川东南部。。【生药】:

采集 4~6月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阴干。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

地上部分主要含呋喃香豆素:香柑内酯(Bergapten)、花椒毒素(Xanthotoxin)、茴芹香豆素(Isopinellin)、缘状芸香素(Chalepensin)以及3(1,1-二甲基丙烯基)脱肠草素〔3(1,1-Dimethlallyl)herniarin〕等。

参考文献 Biochem Syst Ecol 1988:16(3):291

【药性】:

性味 微辛,温。

功效 解表,健脾,利水,消肿。

主治 感冒咳嗽,呕吐,水肿,蛇虫咬伤。《四川常用中草药》:“解表,止呕,定喘。治感冒,咳喘,水积病及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

上一篇:山麻杆 下一篇:山麻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