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陈皮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307页(2122字)
【名称出处】:《药性切用》
【概况】:
异名 新会皮(《药性切用》)。
基源 为芸香科柑桔属植物宽皮桔类中大红柑的果皮。柑桔属全世界约20种;中国约16种,3变种。
原植物 大红柑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cv.dahongan(Citrus nobilis Lour.var.chachikan Wang),又名茶枝柑(《广州植物志》)。
历史 广陈皮之名,首见于《药性切用》,《本经逢原》谓:“桔皮,苦辛温,无毒,产粤东新会,陈久者良”。
《本草诗笺》亦有:“桔禀东南阳气生,粤东新会最标名”之句。后《药物生产辨》谓:“陈皮产广东新会者最好,四会、潮州、四川所产者,俱不适用。”正品广陈皮为广东新会所产的一种柑桔品种大红柑的果皮(又名茶枝柑)。其药材的商品规格:皮三瓣(又称三花),猪肝色,凹点大而多,质地柔软,疏松,白皮层棉絮状,有浓郁而带甜味的香气,食之味甘等特征,可与其它柑桔品种的皮区别。
形态 常绿灌木,枝干密集,枝条三角状圆形,针刺短小或无,多直立向上。叶互生,单生复叶;叶柄长0.6cm,翼叶小而不显着;叶片长椭圆形,长6~6.5cm,宽2~2.3cm,质地较硬,先端渐尖,有凹头,基部楔形,上面浓绿色,具光泽,下面深黄绿色,叶缘锯齿不明显。
花单生或簇生于叶腋,无花序;花小,白色;萼黄绿色,5裂,萼片锐三角形;花瓣5,长椭圆形,先端尖,长1.3cm,宽0.5cm;雄蕊18~27,彼此相连,长短不一,与柱头等高或高于柱头;柱头扁圆形,黄色。果深橙黄色,扁圆形或圆锥状倒扁圆形,两端平,高5cm,宽6cm,果形大小不一,果面具光泽,油点凹入,少数平生,基部平或微隆起,如馒头状,顶端残凹,顶点中等大小;果皮易剥离,厚3.1~3.2mm,质地疏松;瓤囊11~12瓣,肾脏形,排列整齐;果心空虚,宽1.3~1.32cm,果汁黄色,甜酸可口;种子20余颗,中等大,卵形,表面有棱纹,外种皮淡黄褐色,内种皮浅褐色,合点紫色,多胚;子叶淡绿色。
(图见中药通报 1957;3(5):196)
生境与分布 以广东新会栽培最多,其它各地较少,不耐寒,多分布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区。
。【生药】:
采集 在霜降后至翌年春季,采摘成熟果实,剥取外层果皮,阴干或晒干。
药材主产于广东、福建、均为栽培。
鉴别 多剖成3~4瓣片,基部相连,或为不规则的碎片。厚约1mm。外表面橙黄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及圆形小凹点,对光照射近透明,内表面黄白色,粗糙,呈海绵状,极易察见圆大而紧密的凹点,基部残留有筋络,质柔软,不易折断。
味辛而微苦。以瓣大、完整、颜色鲜、油润、质柔软、气浓、辛香、味稍甜后感苦辛者为佳。
加工炮制 陈皮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清水洗净,闷润至透切丝,晒干。 陈皮炭 取净陈皮丝置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黑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凉透。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化学】:含川陈皮素(Nobiletin),橙皮甙、枸橼酸及还原糖,另含挥发油,成分有柠檬烯、α-蒎烯、β-蒎烯、β-水芹烯、对-聚伞花素、α-松油烯、芳樟醇等[1],以及香豆素和甾体化合物[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44 [2] CA 1974;81:23072m
【药性】:
性味 辛、甘,寒。
①《纲目》:“橘皮苦、辛,温;柑皮辛、甘,寒。” ②《七卷》:“小冷。”
功效 下气调中,醒酒止渴。
主治 上气烦满,饮食失调,酒醉口渴。
①崔禹锡《食经》:“主上气烦满。” ②《本草拾遗》:“去气,调中。治产后肌浮,为末酒服。” ③《七卷食经》:“治气,胜于橘皮;去积痰。” ④《日华子本草》:“皮炙作汤,可解酒毒及酒渴。” ⑤《纲目》:“伤寒饮食劳复者,浓煎汁服。”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①《食疗本草》:“多食令人肺燥、冷中、发痃癖。” ②《日华子本草》:“多食发阴汗。”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独醒汤(《经验后方》)治酒醉:柑子皮(去瓤)不计多少,焙干为末,入盐点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