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鮅鱼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713页(885字)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

异名 桃花(《脊椎动物分类学》),宽鳍鱼(《鱼类分类学》),鮅鱼、双尾鱼(《中国药用动物志》)。

基源 为鲤科动物宽鳍的全体。

原动物 宽鳍Zacco platipus(Schegel)

历史 本品首载于《本草拾遗》:“石鮅鱼,出南海方山洞中。

长一寸背里腹下赤,南人取之作鲜。”《中药大辞典》、《中国药用动物志》均收载。

形态 体长而侧扁,腹部圆。头短。

吻钝,口端位,稍向上倾斜,上颌稍长于下颌,上下颌平整,无齿口。唇厚,上颌骨后延至眼后缘。

无须。眼较小,位于头侧稍近吻端。

下咽齿3行,顶端尖,略呈钩状。鳃耙外侧8~9,鳃耙短而尖,排列稀疏,鳃丝细长。

鳞较大,略呈长方形,在腹鳍基部两侧有一延长的腋鳞,侧线鳞41~50。背鳍条2、7,起点稍近于吻端,或与腹鳍起点相对。胸鳍条1、13~15,长而末端接近或达到腹鳍起点。

腹鳍条1、8,距臀鳍较距胸鳍为近。臀鳍条3、8~9。尾鳍分叉较深,下叶稍长于上叶。

背部黑灰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12~13条垂直的黑色条纹,条纹间有许多不规则的粉红色斑点。

腹鳍淡红色。胸鳍上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尾鳍灰色,尾鳍后缘呈黑色。

生境与分布 生活于水流较急,底质为砂石的浅滩,江河的支流中较多,而深水湖泊中少见。

以浮游甲壳类、藻类、小鱼及水底的腐殖质为食。性成熟较早,1冬龄鱼即抵性成熟期。

生殖季节在4~6月,在较急的水流中产卵。生殖期雄鱼的头部、臀鳍上部出现珠星。分布于长江中下游、黑江、珠江流域。

【药性】:

性味 甘,平。

有小毒。

功效 杀虫。

主治 疮疥癣。

上一篇:石鲋鱼 下一篇:石榴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