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蓝地花
书籍:现代本草纲目上卷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1193页(940字)
【名称出处】:《云南中草药》
【概况】:
异名 灯盏花、白带丹(云南)。
基源 为菊科飞蓬属植物长茎飞蓬的全草或根。
原植物 长茎飞蓬Erigeron elongatus Lédeb.
形态 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10~50cm,中部以上分枝,带紫色或少有绿色,疏被微毛。叶全缘,质较硬,基生叶集成莲座状,花后枯萎,倒披针形或长圆形,长1~19cm,宽0.1~1cm,顶端钝,基部狭成长柄;中部以上叶无柄,长0.5~7cm,宽0.7~0.8cm,顶端尖或钝。头状花序常少数,排成伞房圆锥状;总苞半球形,总苞片3层,线状披针形,紫色,被腺毛;花三型,外层舌状,淡紫色,内层细管状,无色,中央两性花管状,黄色,上部裂片暗紫色。瘦果长圆状披针形;冠毛白色,2层,刚毛状,外层极短,内层长为瘦果的3~4倍。
花果期7~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74卷.330页.图版81∶1-6)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900~2600m的山坡草地。分布于华北及甘肃、新疆、四川、云南。原苏联中亚、西伯利亚以及欧洲中部至北部、蒙古、朝鲜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 夏季采挖,洗净,切碎,晒干。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药性】:
性味 甘、微苦,平。
功效 解毒消肿,活血。
主治 ①《云南中草药》:“治结核型、瘤型麻风。”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结核型、瘤型麻风,视物模糊。”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全草3~9g,根9~15g。
。【临床应用】:食疗 《云南中草药》:“治眼雾:红蓝地花根10~15g,炖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