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耳草
书籍:现代本草纲目上卷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1227页(818字)
【名称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概况】:
异名 大奶汁藤、打不死(广西)。
基源 为萝藦科球兰属植物护耳草的全株。球兰属全世界有200余种;中国产22种、3变种、2变型,其中药用的有约6种。
原植物 护耳草Hoya fungn Merr.
形态 附生攀援灌木,具乳汁,除花萼外,全株无毛。叶对生,革质,卵圆形至椭圆状长圆形,长8~9cm,宽4.5~8.5cm,顶端急尖至短渐尖,基部圆形;侧脉约7对。
聚伞花序伞形状,腋生;总花梗长约3.5cm;花梗长2~4cm;花直径约1.5cm;花萼裂片长圆形,外被伏毛,边有缘毛:花冠白色,内面具褐色软鳞片;副花冠星状,亮黄色,外角急尖,内角直立;花粉块每室1个,直立。蓇葖线状长圆形,长约12cm直径约8mm;种子顶端具白色绢质种花。
花期4~5月,果期秋季。(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506页,图4966)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300~700m的山地疏林中,附生于树上。
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云南。
。【药性】:性味 苦,辛,凉。
功效 活血祛瘀,祛风除湿。
主治 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湿,跌打,骨折:护耳草10~15g,水煎服。”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脾肿大,吐血:护耳草10~15g,水煎服。”
上一篇:护心胆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