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1283页(1502字)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
异名 杉果(《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基源 为杉科杉木属植物杉木的种子。杉木属全世界有2种及2栽培变种,中国均有。
原植物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Pinus lanceolata Lamb.),又名杉(《南方草木状》),沙木、沙树(西南各省区),正杉、正木(浙江),木头树、刺杉(江西、安徽)。
历史 始载于《别录》。
宋《图经本草》载:“杉木,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南中深山皆有之。木类松而劲直,叶附枝生,若刺针。
”《纲目》载:“杉木叶硬、微扁、如刺,结实如枫实。”所指均为本种。
形态 常绿乔木,高达30m。
树皮灰褐色,裂成长片状脱落,内皮淡红色。大枝平展,小枝近对生或轮生,常成二列状,幼枝绿色,光滑无毛。叶在主枝上辐射伸展,在侧枝上基部扭转,排成二列状,条状披针形,微弯,革质,坚硬,长2~6cm,边缘有细齿,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中脉两侧有窄气孔带,下面淡绿色,沿中脉两侧各有一条白粉气孔带;老树的叶常较窄短,较厚,上面无气孔线。
雌雄同株;雄球花圆锥状,簇生枝顶,雌球花单生或2~4集生枝顶,卵圆形,苞鳞与珠鳞结合而生,苞鳞大,珠鳞先端3裂,腹面具3胚珠。球果近球形或卵圆形,长2.5~5cm;苞鳞革质,扁平,三角状宽卵形,先端尖,边缘有细齿,宿存,种鳞形小,生于苞鳞腹面下部,种子扁平,长6~8mm,褐色,两侧有窄翅。花期4月,球果10月下旬成熟。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313页.图626)
生境与分布 广泛栽培于中国长江流域及秦岭以南地区。
越南也有分布。。
【化学】:
附 杉的花粉中含有甾醇化合物β-谷甾醇、豆甾醇(Stigmasterol)、芸苔甾醇(Campesterol)、胆甾醇(Cholesterol)和24-亚甲基胆甾醇(24-Methylenecholesterol),脂肪酸类成分有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十八碳三烯酸(Octadecatrieno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山萮酸(Behenic acid)、二十六碳酸(Hexacosanoic acid)[1]以及大量的脯氨酸(Proline)[2]。
参考文献 [1] Herba Pol 1986;32(2):81 [2] CA 1985;103:211172r
【药性】:
主治 疝气,遗精,白癜风,乳痛。
①《纲目》:“治疝气疼痛,1岁1粒,烧研,酒服。” 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白癜风。果研来,枝磨水,搽患处。” ③《重庆草药》:“研细兑酒服,治男子脱阳,疝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或研末。外用: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湖南药物志》:“治乳痈:杉果5~7枚。水煎,冲甜酒服。”
食疗 《江西草药》:“治遗精:杉果60g,猪瘦肉60g。水炖,服汤食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