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骨香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1423页(1441字)
【名称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概况】:
异名 山豆根、木沉香(《生草药性备要》),土沉香、驳骨消(《岭南采药录》),滚地龙、黄牛香(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过山香(福建)。
基源 为大戟科巴豆属植物鸡骨香的根。
原植物 鸡骨香Croton crassifolius Geisel.(C.chinensis Benth.)
历史 鸡骨香载于《生草药性备要》,《岭南采药录》亦载之。
形态 矮小灌木,高30~50cm。
根粗壮,外皮黄褐色,易剥离。
枝、叶和花序均密被星状绒毛或粗毛。单叶互生,叶柄长2~4cm,顶端近叶片处具2粒状腺体,腺体有柄;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稍呈心形,全缘或有细锯齿,长4~10cm,宽2~6cm,通常基出3~5脉。花雌雄同株,顶生总状花序,雄花在上,雌花在下;萼片5,雄花花瓣5,长圆形,雄蕊20枚以上;雌花无花瓣,子房3室;花柱4深裂,花柱枝12或稀有不完全分裂而仅有10枚。蒴果球形,长约6mm,外被锈色柔毛。
花期4~5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图2916)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丘陵等干旱地或空旷荒地上。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以至云南。越南至印度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全年均可采挖,剥取根皮,或取全根切片,晒干。
鉴别 根长条形,较细,直径2~4mm;表面灰棕色,具纵皱纹及突起,栓皮有时脱落。质脆,易折断,折断面不平整,纤维性。气微香,味苦、涩。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全草含氨基酸、有机酸。
参考文献 农村中草药制剂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1971:242
【药性】:
性味 苦、辛,温。
《生草药性备要》:“辛、苦,温。”
功效 理气止痛,祛风除湿,舒筋活络。
主治 胃痛,胃肠气胀,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咽喉肿痛,心气痛。” ②《本草求原》:“祛风,壮筋骨,消疬。”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行气止痛,舒筋活络。治跌打扭伤,风湿性关节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功能紊乱,胃肠胀气。外治毒蛇咬伤。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浸酒、研末。
外用: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胃、十二指肠溃疡:鸡骨香、两面针、高良姜、乌贼骨粉各6g,石菖蒲、甘草各3g。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g。每服1丸,每日3次,15天为1疗程。”
单方应用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毒蛇咬伤:鸡骨香研末调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