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葙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1453页(2056字)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基源 为苋科青葙属植物青葙的种子。

原植物 青葙Celosia argentea L.

余项参见“青葙”条。

【生药】:

栽培 宜温暖湿润气候。

一般壤土均可种植。用种子繁殖,在3~4月播种,按行株距各26cm点播或条播,深2~3cm,每亩用种量300g。播后,覆上薄土。出苗后,结合松土除草进行间苗。

点播者每穴留苗2~3株;条播者按株距20cm定苗。生长中须勤除杂草,追肥2~3次,用人畜粪水或化肥追施。

虫害有蚜虫,可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射防治。

采集 8~10月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或花穗,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晒干。

药材中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鉴别

性状 种子扁圆形,中心微隆起,直径1~1.8mm;表面黑色或红黑色,平滑而有光泽,置扩大镜下观察,可见细网状花纹,侧边微凹处为种脐。

有时夹杂黄白色帽状果壳,其顶端有细丝状花柱,长4~6mm。种皮薄而脆,除去后可见类白色胚乳,胚弯曲于种皮和胚乳之间。

气无,味淡。以颗粒饱满、色黑、光亮者为佳。

显微 粉末:黑灰色。

①种皮外表皮细胞成片,暗棕红色,断面观呈类方形或稍径向延长,长27~56μm,宽约至35μm,外壁色深,极厚,具垂直或稍斜向的条状增厚,径向壁和内壁稍厚,径向壁弯曲;表面观细胞呈多角形或长多角形,直径15~37μm,外平周壁具致密的网状增厚纹理。 ②种皮内表皮细胞扁平,呈多角形,具细密平行的角质纹理,垂周壁偶见连珠状增厚。 ③色素层细胞界限不明显,壁薄,含暗棕红色块状色素物。 ④胚乳细胞充满淀粉粒和糊粉粒;并含脂肪油滴。淀粉粒细小,有的聚结成类球形团块;糊粉粒稍大者可见拟晶体。 ⑤草酸钙方晶存在于胚乳细胞中,直径2~27μm,长42~74μm。(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533页.图260)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过筛去土即得。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

含脂肪油、硝酸钾和烟酸。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59

【药性】:

性味 苦,凉。

①《药性论》:“苦,平。” ②《滇南本草》:“寒,甘、微苦。” ③《本草品汇精要》:“苦,微寒。”

归经 ①《滇南本草》:“入肝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二经。”

功效 祛风热,清肝火。

主治 目赤肿痛,障翳,高血压,鼻衄,皮肤风热瘙痒,疥癞。 ①《本经》:“疗唇口青。” ②《药性论》:“治肝脏热毒冲眼,赤障、青盲、翳肿。主恶疮疥瘙,治下部虫疮。

” ③《日华子本草》:“治五脏邪气,益脑髓,明耳目,镇肝,坚筋骨,去风寒湿痹。” ④《滇南本草》:“明目。治泪涩难开,白翳遮睛。” ⑤《本草原始》:“除心经火邪。” ⑥《会约医镜》:“去风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使用注意 《本草备要》:“瞳子散大者忌服。”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闽东本草》:“治夜盲,目翳:青葙子15g,乌枣30g。开水冲炖,饭前服。” ②《广利方》:“治鼻衄出血不止:青葙子汁灌鼻中。” ③《福建中草药》:“治头风痛:青葙子15~30g。煎水服。

食疗 《泉州本草》:“治风热泪眼:青葙子15g,肝炖服。”。

【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纲目》:“青葙子治眼,与决明子、苋实同功,《本经》虽不言治眼,而云一名草决明,主唇口青,则其明目之功可知矣。目者肝之窍,唇口青者,足厥阴经之证,古方除热亦多用之,青葙子之为厥阴药,又可知矣,况用之治目,往往有验,尤可征。” ②张石顽《本经逢原》:“青葙子,治风热目疾,与决明子功同。……其治风瘙身痒,皮肤中热,以能散厥阴经中血脉之风热也。” ③张德裕《本草正义》:“青葙,即鸡冠花之同类。其子苦寒滑利,善涤郁热,故目科风热肝火诸症统以治之。”

上一篇:青葙 下一篇:青葙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