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穗莎草
书籍:现代本草纲目上卷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1616页(647字)
【名称出处】:《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概况】:
异名 十廖楼(《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基源 为莎草科莎草属植物垂穗莎草的根。
原植物 垂穗莎草Cyperus nutans Vahl
形态 根状茎短,木质,具根出苗。秆粗壮,高75~110cm,扁三棱形。叶短于秆,宽6~12mm,边缘粗糙。苞片4~8枚,叶状,下面的3~4枚长于花序;长侧枝聚伞花序复出,具8~10个辐射枝,辐射枝最长达16cm;穗状花序圆柱状,长2~5cm,具多数松散的小穗;小穗近直立,线形,长5~11mm,具6~10花,小穗轴具白色透明的翅;鳞片排列疏松,膜质,椭圆形,长约2mm,背面具细棕色龙骨状突起,脉7~9条,两侧有锈色斑纹;雄蕊3,花药线状长圆形,药隔红色,突出于花药顶端;柱头3,细长。小坚果倒卵状长圆形,三棱形,长为鳞片的2/3,具微突起细点。花果期5~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1卷.141页.图版45.1-4)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谷沟边。
产于广东、广西、海南及云南。越南、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非洲也有分布。。【药性】:
功效 祛风清热。
主治 小儿发热。
上一篇:垂果南芥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