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角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1617页(1027字)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

基源 为科牛属动物牦牛的角。

原动物 牦牛Bos grunniens L.,又名旄牛、牛(《山海经》),犣牛,摩牛(《尔雅》),毛犀(《广志》),牛(《汉书》颜师古注),竹牛(《昨梦录》),毛牛(《水东日记》),牦牛、野牦牛(《中国药用动物志》)。

形态 牦牛似牛状,体粗大,成年雄兽长达3.6m,肩可高至1.6m,体重在500kg以上。雄兽角大而雌兽角小,角基略侧扁,其余部分角横切面几成圆形,二角分离甚远,先向上向外分歧,后向前弯转,近末端复向上向内,角尖有向后弯的趋势。耳小。肩部中央有隆起的肌肉,颈下垂肉。四肢短粗,肢末端近蹄处尤为粗大。

被毛暗褐色,颜面等处有少许杂毛,头及躯体背部的毛短而光滑,但胁腹等下面,包括颌、喉、胸及尾部均被下垂的长毛,尾上长毛下垂至踵部。

生境与分布 栖息于青藏高原,高山峻岭的荒凉之处,怕热而不怕寒冷冰雪,夏季常上升到海拔5000m以上,冬季则多生活于海拔2000~3000m之间。

喜游荡,喜结群,嗅觉灵敏。

以高原山谷的粗草为主食。分布于青藏高原,北至新疆南部的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西段,东到四川西北部,南达西藏境内。在青藏高原,牦牛已驯为家畜。

。【生药】:

采集 全年均可采收,宰牛取角,镑丝备用。

【药性】:

性味 咸,凉。

《纲目》:“酸、咸,凉。”

功效 清热,镇惊。

主治 惊痫,热毒。《纲目》:“治惊痫,热毒,诸血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曰:“《昨梦录》云,西夏竹牛重数百斤,角甚长而黄黑相间,制弓极劲。彼人以伪犀角,卒莫能辨。曹昭《格古论》云,毛犀即牦牛也,角之花斑皆类山犀而无粟纹,其理似竹,不甚为奇,故谓毛犀。

”又云:“其角亦可乱犀,但无粟纹。苏颂《图经》误以为牯犀角者是也。亦可用,而功不及犀。《昨梦录》、《格古论》说之详矣。

上一篇:垂穗莎草 下一篇:麦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