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葵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三卷》第186页(1407字)
【概况】:
异名 天葵(《图经本草》),棋盘菜(《植物名实图考》),乳痈药(《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基源 为锦葵科锦葵属植物中华野葵的新鲜茎叶。
原植物 中华野葵Malva verticillata L.var.chinensis(Mill.)S.Y.Hu(Malva chinensis Mill.)
历史 本品始载于《尔雅》。
《唐本草》载:“菟葵苗如石龙芮,而叶光泽,花白似梅,其茎紫黑,煮噉极滑。所在下泽田间皆有,人多识之。六、七月采茎叶,曝干入药。”《尔雅》云:“菟葵似葵而小,叶状如藜,有毛,溜汋之可食而滑。”《本草衍义》称:“菟葵、绿叶如黄蜀葵,其花似拒霜,甚雅,其形至小,如初开单叶蜀葵。”《纲目》按郑樵通志云:菟葵,天葵也。
状如葵菜,叶大如钱而厚,面青背微紫,生于崖石。
”如上所述,似是野葵,M.verticillata L.但对照其附图,叶为浅裂,裂片近圆形,应与本变种一致。另注:过去文献将菟葵的拉丁名写作Malva parviflora L.,又名小花锦葵系误定,中国不产。
形态 二年生草本,高50~80cm。
茎被星状柔毛。叶互生;叶柄长2~8cm,近于无毛,仅上面槽内被绒毛;托叶卵状披针形,有星状柔毛;叶片肾形至圆形,直径5~11cm,掌状5~7浅裂,裂片圆形,钝尖头,边缘有钝齿,两面均被极疏糙伏毛。
花常3至数朵簇生于叶腋,花梗不等长,其中有一花梗特长;总苞的小苞片3枚,线状披针形,长5~6mm,被纤毛;萼杯状,裂片5,广三角形,疏被星状长硬毛;花冠长约为萼长的2倍,淡白色至浅红色,花瓣5,长6~8mm,先端凹入,爪无毛或有少数细弱毛;雄蕊柱长4mm,有刺毛;花柱分枝10~11。果扁圆形,分果片10~11,平滑。
种子肾形,紫褐色。花果期3~11月。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3500m以下的山谷、草坡、路旁及村镇附近。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朝鲜也有。
。【生药】:采集 夏、秋季采收茎叶。
【化学】:
附 种子油含锦葵酸(Malvalic acid)[1,2]。
参考文献 [1] Nature 1956;177∶94 [2] Nature 1957;179∶830
【药性】:
性味 《唐本草》:“甘,寒。”
功效 消炎,止咳,利尿,下乳,润肠,通便。
主治 淋病,小便不利,乳痈,疮肿。 ①《唐本草》:“主下诸石五淋,止虎蛇毒。” ②《本草图经》:“叶主淋沥热结。” ③《新华本草纲要》:“用于肾炎,水肿,结石,大便燥结,乳汁不通,咳嗽,烫火伤。” ④《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外用治乳痈,痈疮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捣汁。外用:捣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