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三卷

野苋菜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三卷》第287页(1818字)

【概况】:

异名 野苋(《植物名实图考》)。

基源 为苋科苋属植物凹头苋的全草及种子。

原植物 凹头苋Amaranthus lividus L.(A.ascendens Loisel.)

历史 《植物名实图考》苋中所附野苋图即为本种。

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10~30cm,全株无毛。茎通常伏卧上升,基部分枝,绿色或暗紫色。叶卵形或菱状卵形,长1.5~5cm,宽1~3.5cm,全缘,顶端钝圆,有凹缺,基部宽楔形,叶柄长1~3.5cm。花单性或杂性,花簇腋生于枝顶,集成穗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苞片和小苞片膜质,长圆形;花被片3,膜质,长圆形或披针形,干膜质,顶端钝,有微尖头;雄蕊3;柱头3。

胞果圆卵形,略扁,长3mm,不开裂,略皱缩,近平滑,超出宿存花被片。花期6~8月,果期8~10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607页.图1213)

生境与分布 生于田野、路旁、村边。

分布于除内蒙古、宁夏、青海、西藏外的各省区。

。【生药】:

采集 夏、秋季采收全草或根,鲜用或晒干;秋季果熟时采收种子。

【化学】:

含花色素甙[1]、苋菜红[2]、元素Cu、Fe、Mn、Zn等[3]。还含蛋白质、胡萝卜素、硝酸盐、氧化物[4]和脂肪酸(主要为十六烷酸、硬脂酸和十八碳二烯酸)[5]

参考文献 [1] CA 1979;90∶36311z [2] CA 1980;92∶211871x [3] CA 1985;102∶111847a [4] CA 1992;116∶82461b [5] CA 1992;116∶172665a

【药性】:

性味 甘,凉。

①《全国中草药汇编》:“甘、淡,凉。” ②《滇南本草》:“性微温,味咸。”

功效 清热解毒。

主治 痢疾,目赤,乳痈,痔疮。

苏轼《物类相感志》:“蜂叮痛,以野苋菜捣敷之。”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细菌性痢疾,肠炎,乳腺炎,痔疮肿痛。” ③《新华本草纲要》:“用于痢疾,目赤,乳痈,痔疮等症;外用治蜂螫痛等症。” ④《滇南本草》:“白者去肺中痰结,赤者破肠胃中血积。赤白同用打肚腹毛发之积,消虫积,杀寸白虫,下气。洗皮肤瘙痒,皮肤游走之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食物药用指南》:“治痢疾肠炎:鲜野苋菜50g(洗净),加红糖25g,水适量,煎煮。饭前服,每日2~3次。” ②《食物药用指南》:“治溃疡病出血:鲜野苋菜根250g,洗净切碎,加水煎煮3~4小时,去渣,浓缩至150~200ml,每日1次口服。” ③《食物药用指南》:“治痈肿疔疮:鲜野苋菜叶适量,捣烂,调冬蜜敷于患处,每日1~2次。”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肠炎,痢疾,咽炎,乳腺炎,痔疮肿痛出血,毒咬伤:凹头苋(为野苋菜同属植物)12~24g,水煎服;外用鲜品捣敷患处。” ⑤福建中医药 1962;(6):“治甲状腺肿大:野苋菜根和茎60g,肉60g。煎服,每日2次。” ⑥《食物药用指南》:“治胆结石:“鲜野苋菜250g(洗净),猪小肠1段,水煎服,每日1次,连续服用。” ⑦《食物药用指南》:“治臁疮:野苋茶和桐油共捣烂,贴敷患处。” ⑧《福建中草药》:“治蛇头疔:野苋菜叶和食盐捣烂敷患处。” ⑨《福建中草药》:“治乳痈:野苋菜根30~60g,鸭蛋1个,水煎服;外用鲜品叶捣敷患处。” ⑩《福建中草药》:“治毒蛇咬伤:鲜野苋菜全草30~60g,捣烂绞汁服;或鲜野苋菜全草30g,杨梅鲜树皮9g,水煎调泻盐服。” ⑾《福建中草药》:“治肝热目赤:野苋种子30g,水煎服。”

上一篇:野芭蕉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三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