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三卷

矮脚苦蒿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三卷》第1210页(2044字)

【概况】:

异名 苦胆草(《滇南本草》),胆草、苦艾、劲直假蓬(《云南中草药选》),金龙胆草(《四川中草药通讯》),胆草(《曲靖中草药》),金蒿枝、刘寄奴(《玉溪中草药》)。

基源 为菊科白酒草属植物苦蒿的全草。

原植物 苦蒿Conyza blinii Lèvl.(Conyza dunniana Lèvl.)

形态 一年生草本。主根圆柱状,不分枝或稀分枝,有多数纤维状根。

茎直立,高40~90cm,基部茎径4~5mm,有条纹,分枝或不分枝,全株被白色开展的长毛和密腺毛。

叶密集,下部叶有柄,花期常枯萎,纸质,中部叶及上部叶无柄,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4~7.5cm,宽2.5~3cm,基部狭,全部叶羽状深裂或浅裂,裂片通常4~6对,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顶端稍尖,全缘或有疏齿,顶端裂片大,倒卵状披针形,具疏齿,叶两面被长毛及腺毛。头状花序径7~10mm,在茎和枝顶组成狭而短的圆锥花序,花序梗短,密被长毛及腺毛;总苞半球状钟形,长约6mm,宽约10mm;总苞片3~4层,绿色,线形,顶端渐尖,具白色膜质边缘,背面密被长毛和腺毛,外层的较短,长约3.5mm,内层的长6~7mm,长于花盘,顶端常变红紫色,向外稍反折;缘花极多数,丝状,雌性,长2~2.5mm,中央花管状,两性,长4~4.5mm,檐部窄钟状,5裂,裂片披针形。

瘦果长圆形,长约1mm,扁压,边缘脉状,两面被微毛;冠毛1层,糙毛状,稍长于花冠,基部连合成环,污白色。花果期6~ 10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450页.图6313)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800~2600m的山坡草地、荒地路旁或旷野。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化学】:

含生物碱、皂甙、酚性物质、酸性物质及微量挥发油。

参考文献 四川中草药通讯 1972;(3)∶27

【药理】:

①祛痰作用 小ig煎剂、水浸膏、醇浸膏及分离出的皂甙粗品均有明显祛痰作用(酚红法)。

麻醉ig水浸膏后对气管纤毛运送粘液速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皂甙粗品也有同样作用,但较慢、稍弱。 ②平喘作用 煎剂及粗提物(煎剂浓缩加乙醇除去沉淀)对豚鼠有一定平喘作用(组胺喷雾法)。在离体豚鼠气管试验中,粗提物、水浸膏及醇浸膏均能对抗组胺引起的气管平滑肌收缩作用,水浸膏的作用较醇浸膏强。粗提物对乙酰胆碱或氯化钡引起的离体兔肠痉挛有明显的解痉作用。水煎剂对小鼠无止咳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

③抑菌作用 体外试验煎剂对呼吸道常见致病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毒性 小鼠ig煎剂、水浸膏及醇浸膏的毒性均很小。

兔每日ig浸膏或醇浸膏3g/kg或5g/kg,连续30d,未见明显毒性。

参考文献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77∶2491

。【药性】:

性味 ①《新华本草纲要》:“苦,寒。” ②《中药大辞典》:“苦,凉。”

功效 清热解毒,消炎祛痰,止咳平喘。

主治 ①《新华本草纲要》:“治慢性气管炎,百日咳,胃肠炎,肾炎、肝炎,痢疾,口腔炎、疟疾。鲜叶:数片嚼服止牙痛。” ②《中药大辞典》:“治中耳炎,风火眼,风火牙痛,口腔炎,咽喉炎。”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急性黄疸型肝炎,牙痛,慢性气管炎,口腔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炎,疟疾,外用治眼结膜炎,中耳炎,疮疡,湿疹,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0g;或捣汁。外用:捣汁滴耳、点眼或研末撒。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老年慢性气管炎:金龙胆草9~15g,水煎服或研粉,用糖水送服。”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肾炎:金龙胆草9~15g,水煎服或研粉,用糖水送服。” ③《云南中草药选》:“治中耳炎:苦蒿鲜枝叶汁,加青鱼胆滴耳内。”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肝炎、痔疮、痢疾:金龙胆草为末,桂圆肉或豆腐皮包裹吞服,每服3g,日服3次。”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烫火伤:金龙胆草为末,调清油涂患处。”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湿疹:金龙胆草煎水洗患处。”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外伤出血:金龙胆草、龙骨各适量为末,撒患处。”

上一篇:矮脚龙胆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三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