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三卷

槠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三卷》第1336页(1036字)

【概况】:

异名 株子(《饮膳正要》),血槠(《纲目》),苦槠子(《植物名实图考》),槠栗(湖北),苦槠(江苏、浙江)。

基源 为壳斗科栲属植物苦槠的种仁。

原植物 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Lindl.)Schottky〔Quercus sclerophylla Lindl.〕

历史 槠子始载于《本草拾遗》,云其:“实圆,叶宽”。《纲目》载:“槠子处处山谷有之,其木大者数抱,高二、三丈,叶稍尖,……锯齿峭利,凌冬不凋。三、四月开白花如穗,如栗花,结实大如槲子,外有小苞,霜后苞裂子坠。

”《植物名实图考》中,苦储一条,据考均指本种。

形态 常绿乔木,高5~10m;幼枝无毛。

叶长椭圆形至卵状长椭圆形,长7~14cm,宽3~5.5cm,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至楔形,不等侧,边缘中部以上有锐锯齿,两面无毛,背面灰绿色,侧脉10~14对,叶柄长1.5~2.5cm。雌花单生于总苞内。

壳斗杯形,幼时全包坚果,老时包围3/5~4/5,直径1.2~1.5cm,高0.9~1.3cm;苞片三角形,顶端针刺形,排列成4~6个同心环;坚果近球形,直径1.1~1.4cm,有深褐色细绒毛;果脐宽0.7~0.9cm。

花期5月,果期10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412页.图823)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00~1000m的向阳,干旱处。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

。【药性】:

性味 ①《本草拾遗》:“味苦、涩。” ②《饮膳正要》:“味酸、甘,平,性微寒。”

主治 ①《本草拾遗》:“止泄痢,食之不饥,令健行,能除恶血,止渴。” ②《随息居饮食谱》:“患酒膈食,细嚼频食。”

使用注意 《随息居饮食谱》:“气实肠燥者勿食。”

。【医药家论述】:

①陈藏器《本草拾遗》:“止泄痢,食之不饥,令健行,能除恶血,止渴。” ②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患酒膈者,细嚼频食。”

上一篇:榕须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三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