罂粟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三卷》第1377页(1441字)
【概况】:
异名 罂子粟(《本草图经》),御米、米囊、囊子(《开宝本草》),莺粟(《滇南本草》)。
基源 为罂粟科罂粟属植物罂粟的种子。
原植物 罂粟Papaver somniferum L.
余项参见“鸦片”条。
。【生药】:栽培 适生于凉爽高燥气候,宜栽于土质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中。
用种子繁殖,于晚秋或早春播种,通常将种子拌有草木灰或细土后进行条播。播后宜覆薄土,注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草,分次间苗,并适当追肥培土,防止倒伏。
。【化学】:
种子含少量罂粟碱(Papaverine),吗啡(Morphine)(1)及痕迹那可汀(Narcotine)[1],可待因(Codeine),蒂巴因(Thebaine)[2],11-氧卅酸(11-Oxotriiacontanoic acid)[3]。
发芽种子含相当多的那可汀[1]。
附 从罂粟根芽的愈伤组织中分得甲基血根碱,6-丙酮基二氢血根碱,(6-Acetonyldihydrosanguinarine),血根碱,二氢血根碱,氧化血根碱,原阿片碱,隐品碱,木兰碱等[4]。
参考文献 [1] CA 1947;41∶4277a [2] CA 1961;55∶18879i [3] 药学杂志(日) 1964;84∶474 [4]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43
。【药性】:性味 涩,温,有毒。
①《开宝本草》:“甘,平。” ②《本草图经》:“性寒。”
功效 止痛,镇静,镇咳,止泻。
主治 反胃,腹痛,泻痢,脱肛。 ①《本草图经》:“主行风气,驱逐邪热,治反胃胸中痰滞。” ②《纲目》:“治泻痢,润燥。” ③《医林纂要》:“除胃热。” ④《中草药学》:“作为阿片制剂的原料,可用于治各种疼痛,失眠,无痰刺激性咳嗽,腹泻。”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剂。
使用注意 ①《得配本草》:“多食利二便,动膀胱气。” ②有成瘾性,不可久用。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罂粟粥法(《南唐食医方》)治反胃不下饮食:白罂粟米30g,人参末9g,生山芋17cm长(细切,研)。
3物以水250ml,煮取120ml,入生姜汁及盐花少许,搅匀,分2服,不计早晚食之,亦不妨别服汤丸。
单方应用 《百一选方》:“治赤白痢:罂粟子(炒令微黑),罂粟壳(去穰、蒂令净,炙黄)。上同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小鸡头大,每服10~15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干姜汤下;泻,米饮下。小儿,丸如粟米大,量大小加减服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