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瑙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17页(2249字)
【概况】:
异名 马脑(陆机《灵龟赋》),玛脑(《拾遗记》),文石(《纲目》)。
基源 玛瑙为氧化物类石英族矿物。
原矿物 正品玛脑一般指矿物玛脑,主要由玉髓(隐晶质石英)和石英组成或由玉髓、蛋白石及石英组成。
历史 玛瑙原名马脑,最早见于《本草拾遗》。陈藏器谓:“赤烂红色,似马之脑,故名。”李时珍引曹昭格古论云:玛瑙非石非玉,坚而且脆,刀刮不动,其中有人物鸟兽形者最贵。”又引顾荐负暄录云:“马脑品类甚多……其质坚硬,碾造费工。南马脑……色正红无瑕,可作杯斝。西北者色青黑……。
有柏枝马脑,花如柏枝。有夹胎马脑,正视莹白,侧视则若凝血,一物二色也。截子马脑,黑白相间。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古代玛瑙,即现今矿物玛瑙。
形态 玛瑙主由隐晶质石英(属于三方晶系)、蛋白石以及石英(属于三方晶系)组成,呈致密块状。灰色,且颜色匀一的称灰玛瑙;硬度6.5~7;密度2.67g/cm3;韧、耐磨蚀。
红玛瑙呈红色;颜色多呈条带状、同心环状、云雾状分布或树枝状分布。
条痕白色,蜡状光泽。半贝壳至贝壳状断口。硬度6~7。
密度2.6~2.7g/cm3。半透明至透明。
产状 玛瑙系由胶体溶液所形成,充填于岩石的裂隙或洞穴内。
产地 产于河南、湖北、安徽、江苏、陕西、甘肃、四川、云南、浙江、台湾、新疆、辽宁等地。
。【生药】:
采集 全年均可采挖,采后除去杂质。
鉴别
性状 玛瑙为不规则、多数为扁圆形块状(加工品)。呈红色、浅红色、橙红色至深红色,条痕白色,透明至半透明;表面平坦光滑,玻璃光泽,有的凹凸不平,蜡状光泽。体轻,质硬而脆;易击碎,断面可见到以受力点为圆心的同心圆波纹,似贝壳状。
具锋利棱角,可刻划玻璃并留下划痕。
气无,味淡。迅速摩擦不易热。以色红、透明、无杂石泥沙者为佳。
理化 取玛瑙粉末适量,加等量无水碳酸钠,充分研匀,用铂金耳少许,置火焰上灼烧,形成玻璃样透明的小球体,其中常含气泡及小量红色斑点。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净杂质,洗净,干燥,数层布包定,打碎,再研或水飞极细粉。此外,还有煅制玛瑙、豆腐制玛瑙。
贮藏 密闭,置干燥处。。
【化学】:
玛瑙主含二氧化硅(SiO2)与含水二氧化硅(SiO2·nH2O)。常含有Fe、Mn等[1],据光谱全分析:红玛瑙含Fe量≥5%,含Mn量≤0.01%,含Al量≥1%;灰玛瑙含Fe 5%,含Mn 0.06%,含Al 0.3%;两者均含Zn、Cu、Ni、Cr、V、W、Ti、Be、Ba、Ca、Mg;另红玛瑙尚含Pb、Sn、In、Ge、Zr;灰玛瑙含有Mo、Ga、Ag、B[2]。
参考文献 [1] 结晶学与矿物学.地质出版社,1978∶343 [2] 中国矿物学.地质出版社,1988∶128
【药性】:
性味 《本草拾遗》:“辛,寒。”
功效 主辟恶,熨目赤烂,清热明目,拨云退翳。
主治 ①《本草经疏》:“玛瑙同珊瑚辈为末,点目去翳障尤妙。” ②《纲目》:“主目生障翳,为末,日点。”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主眼目肿痛,目生障翳,视物不清。”
用法用量 用少量粉末,每日点眼。。【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跌损妙方》:“治脑门受伤:朱砂、玛瑙、龙骨、象皮、鹿角胶、地鳖虫、白蜡、乳香、没药研细,若无血水,用人乳调敷,即愈。” ②《上海市药品标准》:“治目生障翳,赤脉遮睛,风火眼痛,迎风流泪,羞明:珍珠(飞)30g,琥珀(飞)30g,熊胆肉10g,珊瑚(飞)30g,没药(制)5g,朱砂(飞)30g,冰片15g,麝香5g,黄连15g,硼砂(煅)10g,炉甘石(制、飞)、玛瑙(飞)各30g,乳香(水漂)5g。将黄连煎清膏,熊胆化水与清膏混合,加入炉甘石粉搅匀,干燥,再与其余药套研均匀。取药少许点在眼角内,点前,用桑叶、菊花泡汁将眼部洗净。
1日2~3次。点药后闭目静坐片刻。” ③七宝散(《太平圣惠方》)揩齿令白净:海蛤、琥珀、真珠、白石英、玛瑙、光明盐各30g,麝香0.3g。上药捣罗为散,于乳钵内,重研令细,每取柳枝打碎一头,点药揩齿,甚良。。【医药家论述】:
①陈藏器:“赤烂红色,似马之脑,故名,亦云马脑珠。” ②李时珍《纲目》:“玉属也,文理交错,有似马脑,因以名之。” ③缪希雍《本草经疏》:“玛脑同珊瑚辈为末,点目去翳障尤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