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二卷

金环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902页(2178字)

【概况】:

异名 铁包金、金报应、黄金甲(《中国药用动物志》)。

基源 为眼镜科环蛇属动物金环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环蛇属中国约3种。

原动物 金环蛇Bungarus fasciatus(Schneider)

形态 全长150cm左右。

头部椭圆形、稍大于颈、有前沟牙、无颊鳞,上唇鳞7,下唇鳞7,眼前鳞1,眼后鳞2,颞鳞1+2,背鳞平滑,通身15行。

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腹鳞雄性214~230,雌性214~227,肛鳞完整,尾下鳞单列。尾短,末端钝圆。

通身有黑黄相间的环纹,黑节黄节几乎等宽,黄色环纹20~28+3~5。

生境与分布 栖于丘陵山地,常见于水域附近,多在夜间活动。以、蛙、蜥蜴等为食。

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等地。。【生药】:

采集 春、夏及秋季均可捕捉,以立冬前捕捉为佳。捕得后,剖腹除去内脏,剔去牙齿,烘干或乘鲜直接酒浸,是浸制“三蛇酒”原料之一。

【化学】:

本品所含蛇毒中有神经毒素[1,45]、心脏毒素[2,4]、印度环蛇毒素(Ceruleotoxin)[3]

参考文献 [1] CA 1972;76∶150177w [2] CA 1973;78∶2128g [3] Toxicon 1982;20∶111 [4] 药学学报 1983;18(2)∶97 [5] 药学学报 1986;21(4)∶260

【药理】:

金环蛇毒的毒理学研究,认为含有神经毒与心脏毒二类蛇毒成分。

金环蛇毒经羧甲基-葡聚糖凝胶C-50柱层析分离为几个主峰,其中Ⅷ、Ⅹ、Ⅷ、Ⅳ、Ⅳ及Ⅶ六个峰为主要致死成分,X2峰成分10μg/ml对大膈肌标本的膜电位可使之明显下降至原有值的1/3~1/4,Ⅷ2峰成分也有同样作用;Ⅳ2峰成分1μg/ml对大鼠膈肌膜电位无可见变化,但使微终板电位振幅迅速减小,最后消失,并可取消去神经膈肌对10-4~10-6g/ml的乙酰胆碱的收缩反应,提示Ⅳ2峰成分有神经毒性作用;Ⅳ1峰1~10μg/ml作用类似Ⅳ2成分,均为作用于突触后的神经毒[1]。金环蛇毒用羧甲基纤维素层析分出17个蛋白组分,其中Ⅺ、Ⅻ、Ⅴ组分是心脏毒,Ⅶ、Ⅳ组分是神经毒,组分Ⅺ、Ⅻ、Ⅳ及全毒以10-3g/ml分别从主动脉插管加入大鼠心脏(1mg/心脏),均可使心脏挛缩,心脏停止于收缩期;组分Ⅷ2×10-6g/ml对方波刺激大鼠膈神经引起的膈肌标本收缩有抑制作用,对小颈二腹肌作用也类似,但对高浓度氯化钾或直接刺激肌肉引起的收缩无影响,组分Ⅳ作用同Ⅷ,均为作用于终板后膜的神经毒;全毒2~3mg/kg及组分Ⅷ0.4mg/kg iv,可使大鼠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呼吸循环衰竭[2]。金环蛇毒组分Ⅸ10μg/ml可使小鸡颈二腹肌神经-肌肉标本传递减弱,至完全阻断,并阻断乙酰胆碱的收缩反应,对高浓度氯化钾或直接刺激肌肉仍有反应,证明组分Ⅸ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毒[3]。通过对组分Ⅸ作用的分析,认为组分Ⅸ是通过乙酰胆碱受体以外的作用方式产生阻断作用的,作用部位可能是终板离子通道[4]

金环蛇心脏毒0.5~2.0mg/kg iv,可使血浆皮质醇浓度上升,指出1次注毒量太大或多次注毒,对机体作用过快、过强、或过久时,可导致肾上腺皮质衰竭而加速蛇咬中毒死亡[5]

毒性 小鼠ip LD50,全毒部分为1.4mg/kg,组分Ⅷ为0.4mg/kg[2];组分Ⅸ小鼠尾iv,LD50为3.23mg/kg[3]。

参考文献 [1]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1981;13(5)∶535 [2] 药学学报 1983;18(2)∶97 [3] 药学学报 1986;21(4)∶260 [4] 药学学报 1986;21(6)∶416 [5] 广东医学 1983;4(4)∶36。【药性】:

性味 咸,温。

归经 入肝经。

功效 活血通络,祛风镇痛。

主治 风湿痹痛,半身不遂,伤湿浮肿。

用法用量 内服:浸酒。

使用注意 血燥筋枯之痹症忌用。。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中国药用动物志》:“治风湿麻痹,手足瘫痪,关节肿痛:金环蛇肉3~9g。煎汤服。” ②三蛇酒(《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湿麻痹,手足瘫痪:金环蛇、眼镜蛇、黄梢蛇同浸酒1500ml,约1个月可服。每次30ml(含生药3~9g)。”

上一篇:金纽子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二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