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叶树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1571页(1620字)
【概况】:
异名 土冬青、一面光(《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小粘叶、臭油果(《云南中草药选》),疔疮树(《新华本草纲要》)。
基源 为樟科山胡椒属植物香叶树的树皮和叶、茎皮。
原植物 香叶树Lindera communis Hemsl.
形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3~6m,树皮淡褐色,当年生枝纤细,平滑,绿色,有时有纵条纹,被黄白色短柔毛,基部有密集的芽鳞痕迹,小枝粗壮无毛,表皮不规则纵裂。叶柄长5~8mm,被黄褐色柔毛或无毛,叶片互生,薄革质至厚革质,卵形,披针形或椭圆形,长4~9cm,宽1.5~3cm,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上面绿色,无毛,下面被黄褐色柔毛,全缘,内卷,羽状叶脉,侧脉每边5~7条,与中脉在上面凹下,在下面明显隆起。
花单性,雌雄异株,伞形花序单生或2个同生于叶腋,近于无总梗,总苞片4枚,交互对生,早落,内有花5~8朵,雄花:花被片6,卵形,黄色,近等大,外面散生金黄色绢毛,能育雄蕊9枚,排成3轮,第3轮基部有1对宽肾形腺体,花有2室;雌花:黄色或黄白色,花被片6,卵形,退化雄蕊9,条形,第3轮有1对腺体;子房椭圆形,无毛,柱头盾形,具乳突。
果实卵形,长约10mm,直径7~8mm,无毛,成熟时鲜红色,果梗长4~7mm,被黄褐色柔毛。花期3~4月,果期9~10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853页.图1706)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50~2500m的阔叶林中或山坡路旁灌丛。分布于甘肃、陕西、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中南半岛各国也有。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树皮或叶。树皮应刮去粗皮,晒干。
【化学】:
叶中含联苯双酯,即4,4′-二甲氧基5,6,5′,6′-二次甲二氧基苯双甲酯(Biphenbate,Biphenyl dicarboxylate,Biphenyldimethoxy dicarboxylate)[1]。
附 果实含挥发油0.2~0.5%,果含脂肪油52.6%,果皮含脂肪油42.7%,果仁含脂肪油71.2%。全果脂肪油称臭油,油脂中脂肪酸为癸酸、软脂酸、蓖麻酸(Ricinoleic acid)、油酸等[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1988∶86 [2] 华东地区第七次天然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无锡),1987∶11。【药性】:
性味 《云南中草药选》:“涩、微苦,温。”
功效 祛风热,理跌打。
主治 疔疮,跌打损伤。 ①《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祛风,散热,杀虫,治疥疮。” ②《云南中草药选》:“止血,接骨,生肌,消炎。治外伤出血,骨折,跌打损伤,疮疖。”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疔疮,对口痈:小粘叶鲜叶适量,未成脓时加白酒,已成脓时加白糖,同捣烂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亦可同时用鲜枝叶煎汤内服。” ②《浙江药用植物志》:“治外伤出血,骨折,跌打损伤:香叶树鲜叶或茎适量,捣敷或晒干研粉调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