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二卷

莴苣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1938页(2969字)

【概况】:

异名 莴笋(《滇南本草》),白苣(《嘉祐本草》),莴菜(《纲目》),莴苣菜(《肘后方》),千金菜(《清异录》),蕂菜(《河北药材》)。

基源 为菊科莴苣属植物莴苣的茎叶。

原植物 莴苣Lactuca sativa L.

历史 莴苣始载《食疗本草》。《纲目》:“莴菜自莴国来,故名,……莴苣正二月下种,最宜肥地,叶似白苍而尖,色稍青,折之有白汁粘手,四月抽苔,高三四尺,剥皮生食,味如胡瓜,糟食亦良,江东人盐晒压实,以备方物,谓之莴笋也……”所述即本品。

形态 一或二年生草本。

茎直立,高30~100cm,光滑无毛,不分枝。基生叶无柄,抱茎,丛生;叶片椭圆形、倒披针形或椭圆状倒披针形,长10~30cm,宽3~6cm,顶端圆形或尖,基部截形抱茎,全缘或卷曲皱波状;茎生叶向上渐小,无柄;叶片椭圆形或三角状卵形,顶端尖或钝,基部心形抱茎。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枝端组成伞房状圆锥花序;总苞圆柱状;总苞片多层,覆瓦状排列,由外向内渐长,外层的卵形或卵状三角形,内层的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全为舌状花,两性,黄色,舌片顶端5齿裂。

瘦果椭圆状倒卵形,灰色、肉红色或褐色,压扁,每面有纵肋7~8条,喙细丝状,长约4mm;冠毛白色,长约5mm。花果期6~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689页.图6791)

生境与分布 中国各地均有栽培。世界各国亦普遍栽培。

。【生药】:

采集 春季嫩茎肥大时采收茎叶。

【化学】:

本品的化学成分可分为以下10类:倍半萜类、类脂类、游离及结合氨基酸、甾醇类、有机酸、色素类、糖类、酶、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倍半萜类成分有10种[1~3],计有:Lactucin、8β-Deoxylactucin、Lactupicrin、11β、13-Dihydrolactucin、Lactnpicrin、3β-Hydroxy-11β,13-dihydroacanthospermolide、3β,14-Dihydroxy-11β,13-dihydrocostunolide、Lactuside A和C以及Macliniside A。组成脂类的脂肪酸[4]有:亚油酸、亚麻酸、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等。氨基酸类[5]有:γ-氨基丁酸、苯丙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等。甾醇类成分[1]有: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羽扇醇(Lupeol)、羽扇醇乙酯及甾醇。

有机酸类成分[6,7]有:反丁烯二酸、枸橼酸、苹果酸、乳酸、琥珀酸、酒石酸、奎丁酸等。色素类成分[8,9]有:Lactucaxanthin、类胡萝卜素及类胡萝卜酮。

糖类成分[10]有:葡萄糖、果糖、蔗糖等。酶类成分[11]:从其茎汁中提出一种对端基异构的β-c和基夫糖(fucoeyl)有严格专一性的β-岩藻糖苷酶,它的氨基酸组成有:天冬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甘氨酸、亮氨酸、精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酸、酪氨酸、组氨酸、色氨酸、丙氨酸。维生素类[12,13]有:维生素A原、B6、C、E和泛酸等。

微量元素[14]有:Ca、Fe、Mn、Zn、Cu、Se、I、P等。

参考文献 [1] Phytochemistry 1986;25(3):749 [2] J Sci Food Agric 1990;53(2):185 [3] Chem Pharm Bull 1987;35(9):3905 [4] Kenkyu Hokoku Miyazaki Daigaku Nogakubu 1984;31(1):21 [5] Contrib Bot 1986:255 [6] CA 1988;109:209729h [7] Z.Lebensm-Unters Forsch 1985;180(3):215 [8] Phytochemistry 1981;20(1):85 [9] Food Chem 1988;27(4):245 [10] Politecnica 1988;13(2):169 [11] Eur J Biochem 1988;175(3) : 619 [12] Almentana 1988; 26(208):51 [13] Liet TSR Mokslu Akad Darb Ser C 1988;(4):45 [14] J Food Comps Anal 1990;3(2):166。【药性】:

性味 苦、甘,凉。

①《嘉祐本草》:“冷,微毒。” ②《日用本草》:“苦,咸平。” ③《饮膳正要》:“苦,冷。” ④《医材纂要》:“苦、甘,寒。”

归经 ①《本草求真》:“入肠、胃。” ②《本草撮要》:“手少阴经。”

功效 利尿,通乳,利五脏,清痰火。

主治 小便不利,尿血,乳汁不通。 ①《本草拾遗》:“利五脏,通经脉,开胸膈。” ②《日用本草》:“利五脏,补筋骨,开膈热,通经脉,去口气,白齿牙,明眼目。” ③《滇南本草》:“治冷积虫积,痰火凝结,气滞不通。” ④《纲目》:“通乳汁,利小便,杀虫毒。” ⑤《医林纂要》:“泻心,去热,解燔炙火毒。” ⑥《随息居饮食谱》:“利便,析淋,消食。”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 ①《本草衍义》:“多食昏人眼。” ②《滇南本草》:“常食目痛,素有目疾者切忌。”。【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海上方》:“治产后无乳:莴苣3枚,研作泥,好酒调开服。” ②《海上方》:“治小便不下,莴苣捣成泥,作饼贴脐中。” ③《纲目》:“治小便尿血:莴苣,捣敷脐上。” ④《肘后方》:“治沙虱毒:敷莴苣菜汁。” ⑤《圣惠方》:“治蚰蜒入耳:莴苣叶1份(干品),雄黄1份。捣罗为末,用面糊和丸,如皂荚子大。以生油少许,化破1丸,倾在耳中,其虫自出。

” ⑥《圣济总录》:“治百虫入耳:莴苣捣汁,滴耳自出。” ⑦《安徽中草药》:“治痔疮肿痛:鲜莴苣适量,捣汁服和外搽患处。” ⑧《安徽中草药》:“治胃脘胀闷:莴苣60g。水煎服。” ⑨《安徽中草药》:“蜂螫肿痛:鲜莴苣白浆,涂患处。”

食疗 ①《食疗本草》:“治痈疮疖毒,无名肿毒:鲜莴苣捣烂敷患处并口服。” ②《药膳方选》:“鲜拌莴苣治乳汁不通,小便不利:鲜莴苣250g,洗净去皮,切丝,以食盐、黄酒适量,调拌分2次佐餐食用。”

上一篇:莳萝苗 下一篇:莴苣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