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二卷

凉粉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2215页(1606字)

【概况】:

异名 仙人冻(《纲目拾遗》),仙人草(《职方典》)。

基源 为唇形科凉粉草属植物凉粉草的全草。凉粉草属全世界有8~10种,星散分布于印度东北部至东南亚;中国产2种,其中1种入药。

原植物 凉粉草Mesona chinensis Benth.(M.procumbens Hemsl.;M.elegans Hayata),又名仙草、仙人拌(广东)。

历史 凉粉草即仙人冻,始见于《纲目拾遗》草部,云:“仙人冻,一名凉粉草,出广中,……山中人种连亩,当暑售之。……疗饥润颜。”又引《职方典》云:“仙人草,茎叶秀丽,香犹檀藿。夏取其汁和羹,其坚成冰,出惠州府。”至今广东、广西仍用本种作凉粉,并称之为凉粉草。

形态 草本,直立或匍匐。茎高15~100cm,分枝或少分枝,茎、枝四棱形,被脱落的长疏柔毛或细刚毛。

叶狭卵圆形或近圆形,长2~5cm,宽0.8~2.8cm,先端急尖,基部钝,边缘具浅或深的锯齿,两面被刚毛或柔毛;叶柄长2~15mm。轮伞花序多数,组成间断的或近连续的顶生总状花序,长2~10cm;花萼开放时,长2~2.5mm,果时花萼筒状或坛状筒形,长3~5mm,10脉,横脉多数明显,脉间形成小凹穴;花冠白色或淡红色,长约3mm,外被微柔毛,内面在上唇片下方冠筒内略被微柔毛,冠筒极短,喉部极扩大,冠檐2唇形,上唇具4齿,2侧齿较高,中央2齿不明显,下唇全缘,舟状;雄蕊4,前对较长,后对花丝基部具齿状附属器,花药汇合成一室。

小坚果长圆形,黑色。花果期7~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6卷.549页.图版116)

生境与分布 生于水沟边及干沙地草丛中。

分布于中国台湾、浙江、江西、广东、广西。

。【生药】:

采集 夏季采割地上部分,晒干,或晒至半干,堆叠焖之使发酵变黑,再晒至足干。

药材产于广东。

鉴别 全草多切成长约20cm的段。茎方形,表面棕褐色或黑色,被灰棕色长毛,有沟槽,幼茎常扭曲,质脆易断,中心有髓。叶对生,多皱缩,长圆形或卵圆形,两面均被疏长毛,纸质,稍柔韧,不易捻碎。气微,味淡甘,嚼之有胶性。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药性】:

性味 ①《本草求原》:“涩、甘,寒。”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甘、淡,凉。”

功效 清暑,解渴,除热毒。

主治 中暑,消渴,高血压,肌肉、关节疼痛。

①《本草求原》:“消暑热,解脏腑结热毒,治酒风。” ②《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清凉解渴除湿剂,全草煎服,治糖尿病。” ③《广东中药》:“治湿火骨痛。”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暑。治中暑,感冒,高血压,肌肉、关节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作冷饮或浸酒。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凉粉草15~60g。水煎服。” ②《福建药物志》:“治中暑,高血压,急性病毒性肝炎,痢疾:凉粉草30~60g。水煎服。” ③《岭南采药录》:“治花柳毒入骨:仙人冻180g,蒸数次,加生麻雀8只,连毛,浸双料酒2000g,浸20天。每次服90g为度。”

上一篇:资生丸 下一篇:凉喉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