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上册》第786页(3254字)

【方源】:

《医林改错》卷上。

【组成】:

当归 生地各三钱 桃仁四钱 红花三钱 枳壳 赤芍各二钱 柴胡一钱 甘草二钱 桔梗一钱半 川芎一钱半 膝三钱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方剂学》: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

①《医林改错》:头痛,无表症,无里症,无气虚、痰饮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愈者;忽然胸疼,诸方皆不应者;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血府有瘀血,将胃管挤靠于右,食入咽从胸右边咽下者;身外凉,心里热,名灯笼病者;瞀闷,即小事不能开展者;平素和平,有病急躁者;夜睡梦多;呃逆;饮水即呛;不眠,夜不能睡,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小儿夜啼,心跳心忙,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者;夜不安,将卧则起,坐未稳又欲睡,一夜无宁刻,重者满床乱滚者;无故爱生气,俗言肝气病者;干呕,无他症者;每晚内热,兼皮肤热一时者。②《方剂学》:胸中血瘀,血行不畅。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时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或夜不能睡,或夜寐不安,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热,或舌质黯红,舌边有瘀斑;或舌面有瘀点,唇暗或两目黯黑,脉涩或弦紧。现用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与肋软骨炎之胸痛,以及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头晕,精神抑郁等证,确有瘀血在内者。

【方论选录】:

①《医林改错注释》:血府逐瘀汤用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祛瘀,配合当归、生地活血养血,使瘀血去而又不伤血。柴胡、枳壳疏肝理气,使气行则血行;牛膝破瘀通经,引瘀血下行。桔梗入肺经,载药上行,使药力发挥于胸(血府),又能开胸膈滞气,宣通气血,有助于血府瘀血的化与行,与枳壳、柴胡同用,尤善开胸散结,牛膝引瘀血下行,一升一降,使气血更易运行;甘草缓急,通百脉以调和诸药。②《方剂学》:本方是王清任用以治疗“胸中血府血瘀”所致诸证,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胸胁为肝经循行之处,瘀血在胸中,气机阻滞,则肝郁不舒,故胸胁刺痛,日久不愈,急躁易怒。瘀久化热,气郁化火,故内热瞀闷,或心悸失眠,或入暮潮热;上扰清窍,则为头痛;横犯胃府,胃失和降,则干呕呃逆,甚则饮水则呛。至于唇、目、舌、脉所见,皆为瘀血之征。故治当活血化瘀,兼以行气解郁。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四逆散行气和血而舒肝,桔梗开肺气,载药上行,合枳壳则升降上焦之气而宽胸,尤以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互相配合,使血活气行,瘀化热消而肝郁亦解,诸症自愈。

【临证举例】:

①胸不任物 《医林改错》:江西巡抚阿霖公,年七十四,夜卧露胸可睡,盖一层布压则不能睡,已经七年,召余诊之,此方五付痊愈。②胸任重物 《医林改错》:一女二十二岁,夜卧令仆妇坐于胸方睡,已经二年,余亦用此方,三付而愈。③脑动脉硬化性头痛眩晕 《湖北中医杂志》(1983;5∶17):自1976年至1982年间,收治32例患者,均经脑血流图、眼底检查、血脂测定,并结合病史,排除其他病因的头痛眩晕。本组男25例,女7例。年龄35~39者4例,40以上者28例。症状以头痛眩晕为主,伴有失眠健忘,四肢麻木。其中显效12例(头痛眩晕消失,其他症状骤减或消失,脑血流图检查有明显改善或正常);有效17例(头痛基本控制,眩晕偶发且微,其他症状减轻,脑血流图亦有改善);无效3例。④顽热性失眠 《新医药学杂志》(1977;11∶32):患者具性,42岁,顽固失眠2年余,伴头晕且痛,下肢常麻木。曾用氯丙嗪、异丙嗪、巴氏合剂等多种镇静安神剂治疗,初虽有效,久则无效。中药已用过归脾,交泰、温胆之类亦无效。患者面色黧黑无华,神痿,皮肤甲错,胸背有汗斑,舌质略紫,舌苔黄腻,脉弦细有力。治用本方加磁石。服1剂后患者精神反而兴奋,难以入眠,第2剂始见效,7剂后头晕头痛明显好转,原方去磁石续服14剂。每日能安眠,其他症状亦渐消失。后以补心丹调理。⑤呃逆 《浙江医学》(1963;2∶3):女,24岁,农民。1962年2月15日门诊。当时呃逆阵作,频频不绝,声响可达户外。自诉四月前因劳动时,突然胸闷气逆刺痛,翌日即发此病,曾经当地中西医诊治无效。患者呃逆虽久,体力尚未衰惫,脉弦而有力,二便通调,惟呃逆时,气逆上冲,胸胁刺痛痞闷,难以抑制而已。断为:血瘀气滞。即处血府逐瘀汤全方加旋覆花、代赭石,连服三剂。至2月20日复诊,据述服该方一剂后,即觉胸部舒畅,无刺痛气冲之苦,呃逆亦顿减十之七八;二剂后,呃逆停止,三剂遂愈。后以他药善后。⑥原发性痛经 《浙江中医杂志》(1984;6∶270):于1981年4~8日,应用本方治疗原发性痛经70例。年龄17~37岁,以21~30岁为最多。病程6个月至14年。已婚18例,均未孕;未婚52例。经治后,34例痊愈(腹痛消失,伴有症状亦随之消失;未孕者已孕);31例好转(腹痛减轻,时间缩短,伴有症状缓解);五例无效。⑦乳腺增生病 《天津中医》(1986;5∶18):用本方治疗乳腺增生病104例,年龄17~51岁。其中20~40岁85例,占81.7%;病程1个月~7年,其中一年之内者59例,占56.7%,1+~5年31例占29.8%,5年以上14例,占13.5%。双侧发病者43例,单侧61例。经前乳胀痛者,59例;与月经无关者45例。本组服药为12~45剂,多为20~30剂。治愈(乳块消失)68例,占65.4%;好转(乳块缩小1/2以上)27例,占26%;无效9例,占8.6%,总有效率为91.4%。⑧小儿瘀血发热 《新中医》(1976;5∶55):例一,作者之子2岁时不慎碰伤头部,两天后突然发热,微咳,体温38.6℃,有时升至39.1℃,苔薄白,夜间惊悸不安,指纹隐隐不显,服用西药无效。即予本方,晚上果然热退,睡眠正常。原方再服一剂,痊愈。例二:高某某,女,12岁。因玩秋千碰伤额部,两天后发热不退,额间加重,用退热药无效。体温38.7℃。拟用本;一剂后热退病愈。

【现代研究】:

①抗凝血作用 《中华内科杂志》(1977;2∶79):本方因具有理气活血功效,故用于各种病因的感染、休克、创伤、大面枳烧伤、外科大手术后、输血反应、子痫、死胎、胎盘滞留等并发的急性血管内弥漫性凝血(DIC)。实验证明,本方不能延长血液复钙时间,也不能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凝固时间,但能抑制ADP所致血小板聚集,并能促进血小板解聚,因此有助于血瘀患者血液学异常的改善。此外,对于由门静脉注入二氧化钍封闭肝脏网状内皮系统的家,其吞噬廓清凝血酶的能力,本方(静脉注入)有显着的保护作用。经测定肝静脉上方的腔静脉血中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实验动物无明显变化,而对照动物则锐减。表明本方可能使被封闭的肝脏巨噬细胞复苏而显示对肝脏网状内皮系统的激活,提示本方能加速DIC时血液中的促凝血物质及被激发的凝血因子等的清除,全部或部分消除了形成急性DIC的触发因子,从而抑制DIC。②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中药药理与临床》(1985;创刊号∶14):实验证明,本方有显着增强小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效果,能提高实验动物对红细胞的吞噬清除。但水煎剂与醇提剂在作用时间上有所不同,水煎剂的促进作用可保持8小时以上,醇提剂至8小时时己无效,但20及24小时后重又呈显着促进作用,而此时水煎剂已无效。

【备考】:

本方改为丸剂,名“血府逐瘀丸”(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上一篇:血癥丸 下一篇:血崩神效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