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圣先师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第13页(1222字)

孔子(前551-前479)的尊称。“圣人”是儒教的最高尊号,只有品德最高的人才能得到此项殊荣。在儒教经典中,被称为圣人的有、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其中只有孔子不是帝王。孔子被尊为圣人,是因为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孔子是儒教经典第一位非官方的传人,他首开私家讲学之风,把本是“王官文化”的“六经”传到了民间。孔子传经的业绩,自然受到后人的推崇,孟子誉其为“集大成”,为“圣之时者”。而以“至圣”称孔子,则始于西汉迁。他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赞语中说:“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东汉明帝时,始以孔子为“先师”。此后,历代王朝给孔子的尊号,或者冠以“师”,如“先师”;或者加上“圣”,如“宣圣”、“文圣”、“玄圣”、“至圣”等。至明清两代,始合二为一,称“至圣先师”。孔子本常人,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本是其父叔梁纥与其母颜徵“野合”而生。但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子头上便被罩上了神秘的光环,渐渐具有了神性,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偶像。两汉之际的儒生方士造出了许多谶纬,来神化孔子。如《春秋演孔图》说,孔母颜徵在大泽边梦与黑帝交感,后在空桑里面生下孔子。也就是说,孔子是黑帝之子,这与圣母玛利亚“清静受胎”而生耶稣的神话非常类似。汉代纬书还说:天上掉下一方血书,落在鲁国的端门上,书上写道:“趋做法,孔圣没,周姬亡,彗东出,秦政起,胡破术,书纪散,孔不绝。”次日,子夏去看,血书变成赤鸟飞走了,留下一图,画的是孔子制法的形状,上面题着“演孔图”三字。于是孔子作《春秋》,制《孝经》,既成,拜天,天降黄玉,上有刻文:“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所谓“卯金刀”是刘,“字禾子”是季,刘季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字,意思是孔子制法,刘邦受之而治理天下,都是天意。《孝经钩命诀》甚至将孔子描绘成海口、唇、骈齿、舌理七重、掌、龟脊的奇异相貌,把他说成是“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通天教主。历代皇帝给孔子加了许多封号,从“公”一直封到“王”,不少人还千里迢迢跑到曲阜孔庙致祭。唐高祖时奉孔子为“先师”,并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在长安国子监立孔庙,其后各地方学校都建立了孔庙。唐玄宗时,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孔庙改称文宣王庙,简称文庙。其后,凡京师太学、各府、州、县学均立文庙,入学者须先拜孔子,后拜老师,并岁时致祭。文庙中除设有孔子的神位外,还从祀有历代的圣贤大儒,例如颜渊等孔门十哲,以及孟子、董仲舒、程颐、张载、司马光朱熹、王守仁等。文庙是儒教圣贤崇拜的集中体现,尽管在多数人心目中,孔子是人而不是神,但却是人格楷模,完美无缺,神圣不可超越,甚至有“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的说法。对孔子的这种绝对崇拜,正如佛教徒之崇拜释迦牟尼,道教徒之崇拜太上老君,实际上是一种宗教现象。近代康有为请立孔教为国教,就以孔子为教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