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礼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第141页(798字)
古代男子的成人仪式,因其主要仪式是加冠,故称“冠礼”,在“五礼”中属嘉礼。冠礼起源于氏族社会的成丁礼,但在西周时,则演变为贵族男子的成人仪式。据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说法,天子诸侯十二岁举行冠礼,士二十岁举行冠礼。汉代以后,庶人也可举行冠礼,如明朝就制订有《庶人冠礼》,规定:“凡男子年十五至二十,皆可冠。”举行冠礼后,男子就成为传统意义上的“独立法人”,享有成年男子的种种权利,同时亦须承担各种义务。古代行冠礼的过程非常复杂,据《仪礼·士冠礼》介绍,由冠者父亲请其“僚友”担任节目主持“宾”,其主要仪式是“三加”:先加黑麻布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表示从此有服兵役的义务;最后加赤黑色的细麻布做成的爵弁,表示从此有参加祭祀活动的特权。古人戴的冠与衣着是相配的,所以这“三加”同时也意味着“易服”,从衣服、腰带到鞋子,都必须有相应改变。与“三加”具有同等意义的仪式是“宾字冠者”,即在“三加”完毕、冠者拜见自己的母亲后,由主持冠礼的“宾”为冠者取“字”,即《礼记·曲礼上》所谓的“男子二十冠而字”。又据《檀弓上》:“幼名,冠字。”成人之后,名只用于自称,除君父外,任何人不许直呼其名,而只能称字。命字以后,冠者去见兄弟姐妹,最后着礼帽、礼服带礼品去见国君、卿大夫和乡先生,以取得社会各方面对其成人资格的承认。尽管明、清品官以上人家仍行冠礼,但其礼仪已大大简化。冠礼是男子的成人仪式,与此相应,女子也有成人仪式,就是所谓“笄礼”。笄是古代的一种发饰,多为玉制,女子成年后才可用笄,用时成双,斜插于两旁发际。贵族女子年满十五岁时,要举行结发加笄的仪式。所谓“结发”,就是在头顶上盘成发髻,以区别于童年发式,俗称“上头”,这就是“笄礼”。举行笄礼后,女子就可以许嫁男子,尽为人妻的责任,故《礼记·曲礼》:“女子许嫁,笄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