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书籍: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
更新时间:2018-09-25 13:01:38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第172页(551字)
扫墓祭祖的节日,俗称“鬼节”。
原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在农历三月的上半月。此时天气已暖,风和日丽,古人有“万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的说法,故名清明。清明扫墓祭祖的习俗起源于何时,难以确定,但至少在隋唐之际已经在民间流行,并被官方定为礼制。
据《旧唐书》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沿,寝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梦粱录》记载,北宋时,每逢清明,汴京城的官员士庶都到郊外上坟墓祭,还要焚烧纸钱,以至出现“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的景象。清明节正是春光明媚的时节,古人在扫墓祭祖的同时,也有郊外游春的意思。
将祭祀与娱乐联系在一起,这是中国人自古相传的习俗,凡是祭神祀祖的日子,大都是人们娱乐宴饮的节日,何况清明正当良辰美景。《东京梦华录》:“清明日,都市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园囿之间,杯盘酬劝,抵暮而归。”这种郊游活动,古人称为“踏青”。踏青归来,人们兴犹未尽,还要顺路采花簪发、折柳栽插。这种插柳戴花的习俗表达人们长寿的愿望,民间俗语:“戴个麦,活一百;戴个花,活百八;插根柳,活百九。”甚至说:“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清明节的娱乐活动还有斗鸡走狗、抛球拔河、荡秋千、放风筝等。
上一篇:寒食
下一篇: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