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

书籍: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 更新时间:2018-09-25 13:10:35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第271页(1919字)

【生卒】:1835—1908

【介绍】:

清朝唯一一位垂帘听政的皇太后

咸丰帝妃,同治皇帝生母,光绪皇帝姨母。满洲叶赫那拉族的后裔,故史家称其为“那拉氏”。

那拉氏为人机敏,工于心计,加上又为咸丰皇帝生了个儿子,很快即由兰贵人晋至懿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钮祜禄氏。那拉氏权力欲极强,这一点被满族大臣肃顺觉察,相传肃顺曾建议咸丰皇帝效法汉武帝诛钩弋夫人故事,除掉那拉氏。1860年,英法联军攻北京,咸丰皇帝逃亡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命恭亲王奕诉留京议和。次年八月,咸丰皇帝病死在行宫,临终前确定由六岁的皇太子继位,并指定肃顺等八人为辅政大臣。

皇太子是那拉氏所生,母以子贵,她就和皇后同被尊为太后,徽号慈禧,因居西宫,故称“西太后”;皇后徽号慈安,居东宫,故称“东太后”。此前,咸丰预感自己不久人世,曾将两方刻有“御赏”和“同道堂”字样的印章分赐皇后和太子,并规定他身后的政事,由八大臣拟定谕旨,交皇后、太子钤印后生效。

咸丰皇帝死后,慈禧太后便将应属小皇帝掌管的“同道堂”印章控制在手中,初步争到干预朝政的一些权力,野心逐渐膨胀,遂怂恿慈安太后一同垂帘听政。不许女流干政,是清朝祖宗制定的家法,开国以来从未有破例,慈安太后就此事问计于留在北京的恭亲王奕诉。奕诉本与八大臣是政敌,想借机打垮他们,自己取而代之,遂欣然同意垂帘听政,并假借“叩谒梓宫”的名义赶赴热河,与慈禧太后密谋。慈禧太后授意御史董元醇奏请两太后“垂帘听政”,遭到八大臣的坚决抵制。

慈禧太后决定采取非常手段,在咸丰灵柩抵达北京的第二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将八大臣一举逮捕,肃顺被斩,载垣、端华被逼自尽,其他五大臣也被罢斥流放,史称“辛酉政变”(该年农历辛酉)或“祺祥政变”(原定新皇帝年号为“祺祥”)。同年十月,改年号为“同治”,以示皇帝与皇太后共同治理天下之意。

慈安太后生性懦弱,事无巨细,都要由慈禧太后裁决,“两宫听政”实际上成了慈禧太后一人的独裁专政。奕诉因其拥戴之功,被任命为议政王和军机大臣,从此,以他为代表的洋务派正式登上政治舞台。

同治十二年(1873年),皇帝年满十八,两宫宣布“撤帘归政”。但一年后,这位喜欢寻花问柳的少年皇帝就死于性病,无子继承。

慈禧太后违背常情,选定醇亲王奕譞的长子载湉为帝位继承人,改年号为“光绪”。光绪皇帝的生母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光绪当时年仅四岁,两宫皇太后再次垂帘听政。慈禧太后虽然专权,但千方百计讨好慈安太后,因为她听说咸丰皇帝在临终前曾留下一封密诏在这位皇后手中。据野史记载,慈安太后病重,需用人肉作药引子,慈禧太后竟在自己手臂上割下一片肉,熬药送进,慈安太后感动万分,取出咸丰遗诏让她看。原来这是一封可以立刻置慈禧太后于死地的圣旨,大意是说:叶赫氏既生皇子,异日必以子贵,唯朕不能深信其人,日后如能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慈安太后当着慈禧太后的面将这封遗诏烧毁了。

但没有过多久,慈安太后却突然死亡。随后,慈禧太后又以“委靡因循”为名,剥夺了权倾朝野的奕诉的实权,起用李鸿章等人继续推行“洋务新政”。至此,慈禧太后搞掉了所有对她的地位与权力有潜在威胁的对手,成为清王朝的“孤家寡人”,人称“老佛爷”。

光绪皇帝年满十九岁时,她又不得不宣布“撤帘归政”,移居颐和园,但仍在幕后操纵朝政,于是形成了所谓的“后党”与“帝党”。

甲午战争后,光绪皇帝痛感国势衰弱,决心变法维新,便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农历戊戌)六月十一日下《明定国是诏》,颁布了包括废除八股、淘汰冗官、允许满人自谋生计、建立新式学堂、广开言路、奖励新发明、提倡个人兴办实业等新政在内的一系列“上谕”,引起“后党”的恐惧。九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皇帝幽禁在中南海瀛台,废除一切新政诏令,捕杀谭嗣同等维新党人。

慈禧太后重新垂帘听政后,企图废光绪皇帝,因遭到英美列强反对,未能得逞。她便利用义和团的排外情绪,来报复列强,结果是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占领北京,索取巨额赔款。慈禧太后在挟持光绪皇帝仓皇逃离北京前,竟令太监李莲英将光绪宠爱的珍妃推入井中。据说,光绪皇帝读《三国演义》,长叹说:“朕并不如汉献帝也。”慈禧太后死后还给世人留下了一个谜:光绪皇帝在她死前几天也突然死去。慈禧太后是玩弄权术的老手,故她在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中,尽管连连丧权辱国,却能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现代史家多将近代中国衰败的责任算在这位“老佛爷”头上,但某外国学者却不以为然,说:“慈禧太后不过是一个无知的女人。”具有重男轻女传统的中华帝国竟然被一位“无知的女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这倒是发人深省的。

上一篇:李鸿章 下一篇:康有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