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感应

书籍: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 更新时间:2018-09-25 13:31:54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第468页(869字)

董仲舒提出的天与人交互感应的命题。

天有意志,这是第一前提;天人相通,这是第二前提。这两个前提在古代中国人那里,是自然成立的。人的活动与行为根据其善恶,能使上天作出相应的反应:善则天心喜悦,示以祥瑞如凤凰、灵芝、甘露等;恶则天心震怒,示以灾异如日食、月食、冰雹、地震等。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观念,商周时就已有“天命”的说法,认为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尤其是帝王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西汉董仲舒那里,便发展成一种完备的神学理论。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天人之应”的策题时,开篇即说:臣读《春秋》,考察前代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以此来推求天人相与之际的种种问题,那真是令人恐怖啊!天子将有过失,天就先降下灾害来谴告;不知自改,又现出怪异来恐吓;如果还不知变改,大祸就会降临了。

这就是风行两汉的“谴告说”。这种危言耸听,实际上是对帝王行为的一种限制。

帝王虽然为人间至尊,但也不能无法无天,否则将遭到天谴,甚至灭顶之灾。在董仲舒时代,“天人感应”并非一种道德说教,而是一种真诚的信仰。曾经有一位名叫眭弘的儒生,根据自然界的异常现象推论“当有匹夫、匹妇为天子者”,并公然上书建议汉家天子“求以贤人,禅以帝位”。这在家天下的古代,实际上是拿生命在做赌注。

如果不是真诚的信仰,他这种行为的动机就很难解释。同时代着名的史学家迁写的《史记》中有一篇《天官书》,就是“天人感应”的范本。《天官书》说的是天文,对应的是人事,近代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读罢此文的法译本,感到震惊无比,才萌发了研究“原始思维”即他所谓“前逻辑思维”的念头。其实,在二十四史中,“天人感应”的记载比比皆是:暴君在位或天下大乱前,一定有陨石、地震、山崩、洪水等怪异出现;贤主在位或天下太平时,则一定有凤、嘉禾、甘露、天书等祥瑞出现。

正因为有这么多的历史记载作为依据,所以天人感应的观念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又由于人事与自然现象的某些巧合,连现代科学也无法解释清楚,所以,天人感应的观念在现代中国人的潜意识中,还没有彻底消除。

上一篇: 下一篇: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