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第481页(891字)
宋明理学的一派。
心学也是宋代以后非常有影响的儒学思潮,其特点是强调“人心”的作用,故称“心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南宋的陆九渊和明代的王守仁,故又称“陆王心学”。心学也讨论理气、道器、知行、义利等形而上的哲学问题,鄙视汉唐的注疏之学,但程朱的“理”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而陆王的“理”却存在于“人心”之中,用陆九渊的话说:“心即理。”又说:“圣人之学,心学也。”王守仁说:“心外无物,心外无言,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心就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陆九渊曾概括为一句简单明了的格言:“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即“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用西方哲学的术语说,陆王心学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其兴趣并不是探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是人心的价值,即探讨人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根本。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命题,陆王心学只是采取了不同的切入点。陆王心学是作为程朱理学的反对派出现的,其分歧主要在于成圣成贤的途径。朱熹曾经就这一问题,特地到江西鹅湖寺,和陆九渊进行过面对面的讨论,这就是着名的“鹅湖之会”。朱熹主张“穷理”,就是要多读书,多观察外物,在此基础上才能发明本心,达到对圣贤道德的知识和自觉;陆九渊却主张“明心”,就是首先发明人的本心,然后读书:“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知本就是知心。他甚至认为,读书和做人并无关系,他反驳朱熹说:“尧、舜读何书来?”他反对将儒家圣贤之学当成学问来做,声称:“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这种主张是一种“反智论”,很明显有老庄和禅宗的影响,故朱熹及其后学讥陆氏心学为“空门”,为“狂禅”。元明时代,由于程朱理学被尊为官方哲学,故陆氏心学一度销声匿迹,直到明代中期王守仁重振旗鼓,心学作为在野的儒学思潮,再次席卷思想界,对程朱理学的僵死教条及其泛道德主义产生了巨大冲击波,形成了明朝中后期的个性解放思潮。
如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的“主情”说、袁宏道的“性灵”说等,都是心学在文学上的回响。但是,陆王心学的反智主义却颇受清儒的非议,被斥为“空疏无用”之学,甚至将明朝亡国的责任也算在心学的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