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北地区卷》第44页(594字)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城东北约50公里处,火焰山中部木头沟河谷的两岸。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凿于麹氏高昌时期,历经北朝、唐、五代、宋直到元代,都是高昌地区的佛教重地,其鼎盛时期为回鹘时期。现存洞窟83个,其中有壁画的40余个,壁画总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洞窟有支提窟、毗诃罗窟、纪念高僧的隐窟和僧房,其中以支提窟数量最多。建筑形式有三种:第一是依崖壁开凿的洞窟;第二是在崖壁开凿洞穴后,再用土坯垒砌出前室;第三是依傍崖壁,完全用土坯垒砌的洞窟,在新疆的千佛洞中,这种建筑方法是高昌地区所独有的。洞窟的型制,主要有类似“龟兹式”的中心柱窟,长方形纵券顶和方形穹隆顶窟,其中以长方形纵券顶窟为最多。该佛洞历经麹氏高昌、唐西州和回鹘高昌三个时期,壁画内容以说法、千佛、经变故事画、緾枝宝相花纹图案和回鹘供养人等为主,属水粉重彩画。绘画技法上以线描为主,轮廓多用墨线勾勒,亦用墨、红双重线,对人物肢体和面部加以渲染,具有“兰叶描”式线条,同时又发扬了传统的凹凸晕染法,色彩以赭色为主,配以天青、石绿等。它作为吐鲁番地区壁画内容最丰富、保存较好的一处千佛洞,在思想内容和绘画艺术上,形成了多元性的地方特色,在新疆石窟艺术中具有着独特的地位。尤其是其中有关回鹘文化方面的壁画和题记,是研究当时回鹘社会生活、宗教文化等的第一手生动形象资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