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北地区卷》第284页(601字)

“花儿”又名“少年”,是流传于甘、宁、青、新各地回、汉、东乡、土、撒拉、保安等民族中的一种情歌。撒拉族虽不是“花儿”的首创者,但歌手们在引进“花儿”之后,经过不断地演唱与改进,对“花儿”原来的音乐、唱词以及表现方法等进行了适合于本民族特点的创新。首先,对原来“花儿”音乐的拓展与创新。撒拉族歌手以原有“花儿”音乐的主旋律为基调,创作了“撒拉令”、“孟达令”、“清水令”、“水红花令”、“哎希干散令”、“大身材令”、“街子大令”等一批富有撒拉族风味的“花儿”曲令,这些曲令将本民族民歌和藏族民歌乃至伊斯兰-阿拉伯音乐中的一些唱段与唱法巧妙地融为一体,既有一般“花儿”的音乐特点,又具有悠扬、高亢的本民族特点。其次,对“花儿”的原有衬词进行了大胆而合乎本民族演唱习惯的取舍,歌手们扬弃了“花儿”惯用的汉语衬词,恰到好处地加上了“依热合尼亚格”(护心的油呀)、“亚里千金顿亚”(虚幻的人间)、“每尼格道得尔”(我心上的人)等撒拉语衬词,使其带有撒拉族歌曲的色彩,充分发挥了抒发情感的作用。第三,在唱词方面,历代的撒拉族歌手们,不仅以汉语唱“花儿”,而且进行了大量的即兴创作,不断为“花儿”输入了新鲜血液。使人赞叹的是,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有些歌手也未必通汉语,但他们编“花儿”如流水,唱“花儿”如夜莺,充分显示了撒拉民族在民族文学艺术领域里所具有的聪明才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