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东北内蒙古地区卷》第22页(412字)

满族膜鸣乐器。亦称“单鼓、金钱鼓”。因鼓身呈八角形而得名。鼓框为木制,单面蒙皮。鼓身周围每面嵌3片小钹,一侧插入鼓钎,下系丝绳花结和双穗,其颜色按旗属而定。演奏方法有摇震、指搓、指弹等多种。常用以为鼓书、单弦、歌舞等伴奏。②满族曲艺曲种。因演唱时所用乐器八角鼓而得名,属于牌子曲类。原为满族人民牧居时用于娱乐的民间歌曲,后流行于军队中。清兵入关后,随之传入京、津一带。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盛行,嘉庆后渐衰落,专业艺人几绝,仅由八旗子弟作非职业性演出。在流行过程中,演唱形式日趋多样化。有单唱、拆唱、坐唱与群唱等多种。后来又形成“越调”和“正调”两大派。前者为单独曲牌,由单人说唱,乐器只有八角鼓和三弦伴奏。后者由两人和多人扮演角色,表演由多种曲调联成有情节的剧目,称拆唱八角鼓。现行的三弦、北京的曲剧、内蒙古的满族戏、山东聊城的广场戏以及相声等均与八角鼓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