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葬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第80页(418字)
土家族沿袭古代氐羌族祖先的葬仪。此葬仪在隋唐时期较盛行,元明以后逐渐消亡,但仍有遗迹。《隋书·地理志》曾载土家族先民“左人”丧葬,“乃衣衾棺敛,送往山林,别为庐舍,安置棺柩,亦有于村侧瘗之,待二三十丧,总葬石窟。”在土司时期,第一次土葬称为“新寄”,葬仪较简陋,随意用白布裹尸,将死者处以坐式或仰卧式,停尸3日,以白木棺,安葬上山。“新寄”坟以3年为限,满了3年则另择吉日,实行第二次葬,称为“实葬”。凡寿终正寝者“实葬”后,则不再迁葬;如系殇者,则须迁葬多次。所谓“实葬”,即将“新寄”坟挖开,以楠木匣装敛骨骸,再装入船形油漆棺木中,由土老司作7天7夜“封棺道场”,鼓乐炮火连天再葬上山。新中国成立前及现今,土家族民间还有认为墓葬风水不好,使人丁家业不能兴旺,必须改葬迁坟之说,即二次葬的遗俗。土家族还流传吃饭不能更换饭碗的习俗,认为更换了饭碗,死后不能换坑,亦是对二次葬的朦胧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