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第215页(607字)

意为毛南师公舞。传统祭祀舞蹈。流行于广西西北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等地。来源有三说:一说是诸葛亮南征十洞蛮王时,梅山教徒随征,后流落十万大山传教,遂传播于广西各地(毛南族、壮族仫佬族地区);一说源于古代岭南巫风,因舞姿风格与战国后期绘制在花山壁画上的舞蹈图像及西汉初期绘制于墓葬的舞蹈纹饰颇多相似;一说源于楚巫风和中原傩舞,因二者跳神形式酷似。舞蹈服装多为红色宽袖无领长袍,中间开扣,绣(或“画”)有凤、麒麟等花纹,木刻(或“纸画”)面具分红、白、黑三种,红面具为武将,白面具为文神,黑面具为妖魔。舞曲用蜂鼓、扁鼓、单面皮鼓、高边锣和钹等伴奏。用刀、剑、棍、手铃、简笏和红旗等作道具。唱词以各神灵身世业绩为内容。这些神,如盘古伏羲、三元、三界、三光、灶王、社王、雷王、土地和功曹等,其身世遭遇多似凡人,实为当地民间故事,生活气息浓厚。表演形式有独舞、群舞和带简单情节及生活情趣的小品。一般在肥套(即“还愿”)仪式中表演。舞时由一巫师诵读唱本介绍该神来历。另一巫师着戏服、戴面具,左手持铃轻轻摆动,右手执刀、棍等法器,随起伏碎步缓缓起舞。形式古老原始,气氛肃穆。唯“瑶王踏桥”舞段,气氛活跃、情绪诙谐,表现瑶王为主家献花(将婴儿比作天上仙母、花园中花朵)及麒麟、龙凤等吉祥之物。据传,毛南族聚居地曾是白裤瑶住地,白裤瑶让地迁出,毛南人心怀感谢之情跳此舞,以志纪念。

上一篇:毛南入赘 下一篇:毛南头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