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综合卷》第27页(775字)
①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名,又作达怛、达旦、达靼、达达、塔坦、塔塔儿等。原为突厥人对其东室韦诸部的称呼。分布于今呼伦贝尔湖及克鲁伦河下游一带。唐代始见于史乘,突厥文《阙特勤碑》等称之为“三十姓鞑靼”、“九姓鞑靼”。受突厥统治。7世纪末,逐渐崛起,成为突厥敌手。唐玄宗开元三年(715),联合乌护(铁勒)人与突厥作战。后又乘铁勒南徙入唐之机,逐渐西迁,深入至今色楞格河流域。突厥衰亡,回纥汗国兴起后,一度与八姓乌护联合抗击回纥,屡与磨延啜可汗争战。后兵败,部分臣服于回纥(后改称回鹘)。唐末五代时,其势力已达今杭爱山地区。其中阴山鞑靼与中原王朝有朝贡关系。两宋、辽、金时代,“鞑靼”一词狭义上仅指塔塔儿部,而广义上则包括漠北诸部,为北方诸游牧部落之泛称。如蒙古诸部称“黑鞑靼”,汪古等部称“白鞑靼”,森林狩猎部落称“生鞑靼”等。辽代时,鞑靼诸部多受辽王朝统治,遣使入贡,接受册封,并有从征义务。金朝建立后,诸部又臣服于金,受封入贡。金末,一些邻近部落曾与之发生战争。蒙古兴起时,鞑靼本部分布于今贝加尔湖一带与呼伦湖附近,分为秃秃黑里兀惕、阿勒赤、察罕、奎因、帖烈惕、不鲁恢等六部,共7万户。同蒙古、克烈等部结怨,争战不已。13世纪初为蒙古所灭,成为蒙古民族的组成部分。宋元时期,汉人通常不以蒙古的自称而以鞑靼(或达达等)之名称蒙古,实属俗称相沿,难以易改。西方文献中通常也将蒙古诸部和中国北方诸民族称为“鞑靼”。②明朝对东蒙古的称谓。永乐元年(1403),鬼力赤在东蒙古称汗,明朝始称其部为鞑靼。该部由大汗直接统治的各部落及拥护大汗的属部组成,游牧于漠南、漠北地区,其首领为元氏后裔,故被视为蒙古正统。鬼力赤非元裔,不久被废,归政于元裔。至达延汗统一蒙古前后,组合为六万户。明末,被后金各个击破,统一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