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二元经济结构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综合卷》第256页(1364字)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并存着以传统落后的生产技术为基础的农业部门和以现代化方式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少数民族地区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其原有的经济基础及国家的产业政策存在着内在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民族地区经济以传统农业为主,大部分地区农业是惟一的产业。1949年,民族自治地方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总量的3.8%,占当地工农业总产值的14.8%。民族地区的少量的工业企业其地区分布又极不平衡,广西较多,其次是云南、贵州以及新疆、内蒙古、西康等地,宁夏、青海两省分布极少,西藏除了一个小型发电厂外,再没有现代工业企业了。50年代以后,为了填补历史的空白,实现地区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国家先后在少数民族地区投资近3000亿元,建立了一大批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这些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无论从资金、劳动力来源,还是技术水平和市场服务方向看,都与民族地区广布的农业经济缺乏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这些工业企业的产生并不是民族地区经济自身运行的产物,而是一种“外嵌入——外控制”的独立运行体。其产业重点是资源导向型部门,主要是为开发矿产资源、水电资源而建立的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有一部分是“三线”建设时期建立的军工企业。因而重工业占有绝对优势,重工业中又以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为主,轻工业发展严重滞后。在传统体制下,由于产业基地内部实行的是严格控制的产品经济,一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都在纵向分配下来自遥远的大企业、大城市,产品由主管部门统一管理销售,与周围的地区没有多少经济联系。两者处于相互隔绝状态,从而出现了“墙内卫星上天,墙外刀耕火种”的奇特生产力组合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地理位置、资金来源、市场规模等条件的限制,乡镇企业发展缓慢,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二元经济结构的反差反而更加显着。在少数民族地区,两者的反差特别强烈,具体表现在:1.生产力水平的巨大反差。从总体上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是落后的,但工农之间的差别很大,有些重点企业,其技术装备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如制造火箭、卫星的航天工业,生产大型集成电路、自控技术、微电脑技术的电子工业等;而广大农村普遍还是手工劳动,甚至还是原始的刀耕火种。2.经济形式的强烈反差。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工业社会分工专业化程度比较高,商品货币交换的发育程度也比较高;广大农村牧区基本上还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大大低于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城市与农村基本上处于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3.增长速度的巨大反差。工农业的增长速度比较合理的比例为2∶1,而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的增长速度相对滞后,满足不了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尽管农业比重很大,但基础特别脆弱,主要农副产品供应紧张,大部分省区每年都要调进大量粮食。4.教育、科技水平的巨大反差。高等院校全部集中在城市,科技人员也集中在城市;文盲、半文盲则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农业科技人员短缺。5.生活水平的强烈反差。由于城镇居民大都属于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其生活有保障,而且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大都高于国内其他地区;而广大农村则不同,其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越是落后的省区,这种反差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