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菜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四卷》第98页(2163字)
【概况】:
异名 鹿角菜(《琉球国志》、《植物名实图考》),鸡脚菜(《纲目》、《纲目拾遗》、《植物名实图考》),鸡胶菜(《福建罗源县志》)。
基源 为红翎菜科麒麟菜属植物麒麟菜的全藻体。
原植物 麒麟菜Eucheuma muricatum(Gmel.)Web.v.Bos.
历史 麒麟菜一名始见于《纲目拾遗》,并云:“出海滨石上,亦如琼枝之类,琼州府海滨亦产。周海山煌琉球国志载:鸡脚菜、麒麟菜皆生海边沙地上,又名鹿角菜,今人蔬食中多用之,煮食亦酥脆,又可煮化为膏,切片食。”根据《纲目拾遗》的记载,及曾呈奎教授等结合对海南产的调查,认为,古代文献上的“麒麟菜”因是Eucheuma okamurai(珍珠麒麟菜参见“珍珠麒麟菜”条。但《琉球国志》上称“麒麟菜”又名鹿角菜,而《植物名实图考》上鹿角菜的附图为E.muricatum因此,古人所指的“麒麟菜”如是海南产的应是珍珠麒麟菜E.okamurai Yamada如是琉球和中国台湾产的应是麒麟菜E.muricatum Web.v.Bos.。二者都可清热化痰,并都能代替西黄蓍胶作乳化剂。
形态 藻体长12~30cm,宽2~3cm,肥厚多肉,紫红色,软骨质,不规则的分枝。基部具有一圆盘状的固着器,上生有许多的纤维状根,用以附着在生长基质或其他物体上。
分枝圆柱形,腋广开,近于水平伸出,互生、对生、偏生,或为叉状分枝,顶端往往尖细,四周具疣状突起。分枝互相愈合或附着于其他物体上。
分枝上的突起为刺状、疣状或圆锥状,上部的突起密集,下部稀疏。藻体内部结构:皮层的最外2~3层,细胞个体较小,具有色素,向内侧的个体渐大的薄壁细胞,在髓部的中央具有藻丝。
本种的髓部中央虽有藻丝,但不如琼枝密集。四分孢子囊集生,稍为突起。囊果突出于藻体表面,为半球形。(图见《中国经济海藻志》,图版Ⅸ.70)
生境与分布 生于大干潮线附近1~2m深的碎珊瑚上。
分布于中国海南、台湾等地。日本,马来群岛,印度尼西亚,伊里安岛,澳洲,印度洋等地也有分布。
本种为印度-太平洋热带性海藻。
。【化学】:
麒麟菜和珍珠麒麟菜中有较多的粘液胶质(卡拉胶),其中含半乳糖、半乳糖硫酸酯及其钙盐,3,6内醚半乳糖、D-葡萄糖醛酸、葡萄糖醛酸内酯及D-木糖等。
参考文献 中国科学院江苏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三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88
【药性】:
性味 咸,平。
①《本草从新》:“咸,寒。” ②《新华本草纲要》:“全藻:味咸,性平。”
归经 入肝、脾经。 ①《纲目》:“厥阴肝经。” ②《本草汇言》:“入足厥阴、少阴经。”
功效 清热,消痰,软坚,平肝熄风。
主治 痰结,痞积,瘰疬瘿瘤,小儿结核,气管炎,痔疾,劳热骨蒸,阴虚风动,劳疟疟母,经闭经漏,小儿惊痫。 ①《本经》:“主心腹癥瘕坚结,寒热,去痞,息肉,阴蚀,痔,恶肉。” ②《药性论》:“主宿食,癥块,痃癖气,冷瘕,劳瘦,下气,除骨热,骨节间劳热,结实壅塞。治妇人漏下五色羸瘦者。
” ③《别录》:“疗温疟,血瘕,腰痛,小儿胁下坚。” ④《医学入门》:“主劳疟,老疟,女子经闭,小儿痫疾。” ⑤《本草衍义补遗》:“补阴,补气。” ⑥《纲目》:“除老疟疟母,阴毒腹痛,劳复,食复,斑痘烦喘,妇人难产,产后阴脱,丈夫阴疮,石淋,敛溃痈。” ⑦《日华子本草》:“去血气,破癥结,恶血,堕胎,消疮肿并扑损瘀血,疟疾,肠痈。” ⑧《江西中药》:“治软骨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24g,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 脾胃阳衰,食减便溏或孕妇慎服。 ①《药性论》:“恶理石。” ②《本草经集注》:“恶矾石。” ③《本经逢原》:“肝虚无热,禁之。” ④《得配本草》:“冷劳癥瘕人不宜服,血燥者禁用。” ⑤《本草经疏》:“妊娠禁用,凡阴虚胃弱,阴虚泄泻,产后泄泻,产后饮食不消,不思食及呕恶等症咸忌之。”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养生经验补遗》:“治辛劳或嗜酒多欲,忽生外痔作疼:麒麟菜37g,洗去灰,用泉水煮烊和白糖19g服。”
【医药家论述】:
①孟诜:“微毒,丈夫不可久食,发痼疾,损腰肾经络血气,令人脚冷痹,少颜色。” ②陈芝山《食物宜忌》:“微咸性平,大有消痰功用。” ③赵学敏《纲目拾遗》:“味咸性平,消痰如神,能化一切痰结、痞积、痔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