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一卷

土香榧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236页(1382字)

【概况】:

异名 粗榧、血榧、木榧(《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基源 为三尖杉科三尖杉属植物粗榧的种子。三尖杉属全世界仅1属9种;中国约7种、3变种,可供药用的有5种和1栽培变种。

原植物 粗榧Cephalotaxus sinensis(Rehd.et Wils.)Li(C.drupacea Sieb.et Zucc.var.sinensis Rehd.et Wils.),又名中国粗榧(《中国树木学》),鄂西粗榧(《中国树木分类学》),中华粗榧杉、粗榧杉(《中国裸子植物志》)。

形态 常绿小乔木。树皮灰色或灰褐色,裂成薄片状脱落。叶螺旋状着生,基部扭转,排成二列,条形,通常直,长2~5cm,宽约3mm,先端有微急尖或渐尖的短尖头,基部近圆形或圆楔形,几无柄,上部与下部等宽或微窄,上面深绿色,中脉明显,下面有二条白色气孔带,较绿色边带宽2~4倍。雌雄异株,雄球花6~7个聚生成头状,直径约6mm,梗长约3mm;雌球花由数对交互对生,腹面各有2胚珠的苞片组成。有长梗,常2~5个胚珠发育成种子。种子卵圆形、近圆形或椭圆状卵形,微扁,长1.8~2.5cm,顶端中央有一小尖头。花期3~4月,种子8~10月成熟。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330页.图660)

生境与分布 多生于海拔600~2200m花岗岩、砂岩及石灰岩山地,为中国特有树种。分布于中国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

。【药理】:

本品树皮中所含海南粗榧内酯对L615、S180、W256、Lewis肺癌、P388和L1210等均显示有抗肿瘤活性[1]

在组织培养上对流感、新城瘟,流行性乙型脑炎三种RNA病毒和一种DNA病毒痘苗病毒的蚀斑形成有抑制作用[2]。所含异粗榧碱对动物有显着抗癌作用[3,4],但临床试用于白血病治疗,效果不满意[5]

参考文献 [1]药学学报 1979;14(1):39 [2]药学学报 1981;16(11):867,CA 1982;96:82519r [3]中国药理学报 1981;2(4):252 [4]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623 [5]中草药通讯 1977;(12):25

。【药性】:

性味 甘、涩,辛。

功效 消积,驱虫。

主治 食积,脘腹胀痛,蛔虫病,钩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18g;或炒熟食。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中草药通讯 1972;(2):“治疗淋巴肉瘤、淋巴网状细胞瘤、原发性肝癌、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等:土香榧适量,提取粗榧碱结晶,制成注射液。成人每天剂量100~200mg。”

上一篇:土砂仁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一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