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一卷

白及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1622页(8742字)

【概况】:

异名 甘根(《本经》),白根(《吴普本草》),白给(《别录》),白芨(《证治准绳》),冰球子(《贵州民间方药集》)白及子(陕西、四川)。

基源 为兰科白及属植物多种白及的块茎。白及属全世界约6种,分布于东亚;中国约产4种。除正品白及外,还有黄花白及,小白及也广泛地作白及使用,药材通称“小白及”。

原植物 白及Bletilia striata(Thunb.)Reichb.f.,又名箬兰、朱兰(《花镜》),连及草(福建、江西),小白及(甘肃、云南),白鸟儿头(江苏)。黄花白及B.ochracea Schltr.。小白及B.yunnanensis Schltr.

历史 白及始载于《本经》列为下品。

陶弘景曰:“叶似杜若,根形似菱米,节间有毛……可以作糊”。韩保昇曰:“叶似初生棕苗叶及藜芦。三、四月抽一苔,开紫花,……根似菱,有三角,白色,角头生芽。”苏颂曰:“春生苗,长1尺许。叶似栟榈,两指大,青色。夏开紫花。

李时珍曰:“一科止抽一茎,开花长寸许,红紫色,中心如舌,其根如菱米,有脐,如凫茈之脐,又如扁扁螺旋纹,性难干。”又曰:“其根白色,连及而生,故曰白及。”以上描述与现代各地白及主流商品的植物形态及药材性状相符。

形态 陆生兰。高15~70cm。假鳞茎三角状扁球形或不规则菱形,肥厚肉质,富粘性,常数个相连。

茎直立。叶3~5片,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长8~30cm,宽1.5~4cm,先端渐尖,基部下延成长鞘状,全缘。

总状花序顶生,有花3~8朵,花苞片披针形,长1.5~2.5cm,早落;花紫色或淡红色,直径3~4cm;萼片和花瓣近等长,狭矩圆形,长2.8~3cm;唇瓣倒卵形,长2.3~2.8cm,白色或具紫脉,上部3裂,中裂片边缘有波状齿,先端内凹,中央具5条褶片,侧裂片直立,合抱蕊柱,稍伸向中裂片,但不及中裂片的一半;蕊柱两侧有窄翅,柱头顶端着生1雄蕊。

花粉块4对,扁而长;子房圆柱形,扭曲。蒴果圆柱形,长约3.5cm,直径约1cm,两端稍尖,具6纵肋。花期4~5月,果期7~9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653页.图8135)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野、山谷较潮湿处。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华东、中南及西南。

黄花白及近似白及而较粗壮,茎高25~50cm。叶多为4枚,舌状披针形,长达35cm,宽15~25mm。花序具3~8朵花。花黄色或白色而带淡黄;花被长18~23mm,唇瓣白色或淡黄色,长15~20mm,中部以上3裂,侧裂片几不伸至中裂片。(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654页.图8137)产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广西及西南。

小白及茎纤细,高15~50cm。叶3~4片,叶狭,线状披针形,长6~20cm,宽5~10mm。

花序具1~6朵花;花较小,淡紫色;花被长15~18mm;唇瓣长15~18mm,中部以上3裂,侧裂片伸达中裂片1/3以上。(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653页.图8136)生于山坡草丛中或小溪旁石上。

分布于中国西南及陕西、台湾、广西。

。【生药】:

栽培 宜温和湿润气候,不耐寒,适于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和腐殖质土生长。

用块茎繁殖,于春季3~4月中或9~10月,结合挖收选取当年生具有茎秆和嫩芽的块茎,或将块茎分成带芽的小块作种栽,按行株距33×17cm穴栽,每穴栽3个,呈三角形,覆土3~5cm,稍加镇压。生长期应注意中耕除草,施追肥2~3次,冬季需培土或盖铺堆肥,防寒。

采集 8~11月采挖,选用当年的块茎,除去残茎和须根,洗净泥土,立即加土,否则易变黑色。

加工前分拣大小,然后投入沸水中烫(或蒸)3~5分钟,至内无白心时取出,晒至半干,除去外皮再晒至半干。

鉴别

性状 块茎不规则扁圆形,有2~3个爪状分枝,长1.5~5cm,厚0.5~1.5cm;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细皱纹,并有数圈同心环节和棕色点状须根痕,上面有凸起的茎痕,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质坚硬,断面类白色,半透明,角质,可见散在的点状维管束。无臭,味苦,嚼之有粘性。以个大、饱满、色白,半透明、质坚实者为佳。

显微 粉末:黄白色,味苦,有粘性。

①含糊化淀粉粒的薄壁细胞无色,大多呈不规则碎块,遇碘液显蓝色。 ②粘液细胞 甚大,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至380μm,扩散出微小粘液质颗粒。 ③草酸钙针晶 大多成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有的偏于一边,或有散在。

针晶纤细,长27~88μm。 ④表皮细胞 淡黄绿色。表面观形状不规则,垂周壁深波状弯曲,壁厚3~6μm,木化或微木化,孔沟明显,平周壁具稀疏短缝状纹孔;断面观呈类方形,径向壁略呈连珠状增厚,角质层较厚。 ⑤下皮细胞 呈类多角形,壁稍弯曲,有的连球状增厚(较老块茎),木化。

⑥纤维大多成束,其周围的细小类方形细胞中,含有类圆形硅质块。(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104)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浸泡至六七成透,捞出,闷润至透,切薄片,干燥。

尚有轧粉、蒸制等炮制方法。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

含挥发油、粘液质,白及甘露聚糖[1](Bletillamannan)和5种抗菌活性的化合物:4,7-二羟基-1-对羟苄基-2-甲氧基-9,10-二氢菲、3,3-二羟基-2,6-二对羟苄基-5-甲基二苄基、2,6-二对羟苄基-3′,5-二甲氧基-3-羟二苄基、3,3-二羟基-5-甲氧基-2,5’,6-三对羟苄基、4,7-二羟基-2-甲氧基-9,10-二氢菲[2]

附 白及胶的化学成分是由葡萄糖分子聚合的葡聚糖,经水解成适宜分子量的中或低分子葡聚糖,可代替血浆输液用[3]

参考文献 [1]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668 [2]Phytochemistry 1983;22(4)∶1011 [3]中药通报 1982;(5)∶30

【药理】:

①止血和栓塞血管 动物实验表明,白及粉末对肝、脾等实质性器官、肌肉、血管出血外用有较好的局部止血作用[1,2]

iv 2%白及注射液可缩短免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3]。临床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4,5]和流行性出血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6],取得较好疗效。

以白及为原料制成的硬化剂作肠系膜静脉主干内注射,可使末梢血管壁形成无菌性炎症,血栓形成快,止血效果良好,对肝脏,肺脏无损害[7]。作为血管栓塞材料,效果优于肝油酸钠、液态硅胶、明胶海绵等[7,8]

亦可用于栓塞肾动脉,作为晚期肾肿瘤的辅助治疗[9]。 ②保护创面 犬实验性胃十二指肠穿孔后灌入白及粉可迅速堵塞穿孔,利于大网膜覆盖[10]

白及煎剂对盐酸所致的大胃粘膜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预先给消炎痛可抵消其作用,因而白及的胃粘膜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刺激胃粘膜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有关[11]。白及还可用于食道胃吻合瘘的治疗[1,2]

家兔阑尾切除术后腹腔灌注白及溶胶,可预防术后肠粘连[1,3]

③抗菌 白及醇浸剂1∶10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1∶20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14,15]。单用白及治疗各型肺结核,疗效优于单用西药[16]。白及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有抑制作用[17],临床用白及胶浆治疗手足癣,总效率为93.8%,治愈率为62.5%[18]

④抗肿瘤 白及块茎中含多量粘液质,为抗癌成分[19]。2%的白及注射液可明显抑制对二甲氨偶氮苯诱发大白鼠肝癌的发生[20,21]

⑤其它 白及还可用作制备超声耦合剂[22]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杂志 1964;50(4)∶246 [2]中草药研究资料;四川省中药研究所 1972;(8)∶5 [3]浙江中医杂志 1958;(10)∶445 [4]江苏医药 1988;14(7)∶377 [5]中成药 1989;11(3)∶24 [6]临床内科杂志 1988;5(1)∶39 [7]吉林医学 1987;8(1)∶47 [8]肿瘤防治研究 1985;12(1)∶33 [9]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1989;9(3)∶155 [10]中华外科杂志 1963;11(7)∶511 [11]中草药 1990;21(2)∶24 [12]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8(7)∶401 [13]浙江中医杂志 1987;22(6)∶273 [14]科学通报 1985;(12)∶379 [15]中国防痨杂志 1964;5(3)∶481 [16]新医学 1975;6(12)∶564 [17]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4)∶286 [18]山东中医杂志 1990;9(1)∶31 [19] 武汉医学院学报 1977;(5)∶81 [20]武汉医学院学报 1978;(2)∶116 [21]武汉医学院学报 1978;(2)∶121 [22]西北药学杂志 1987;2(4)∶24

【药性】:

性味 苦、甘、涩,微寒。

①《本经》:“苦,平。” ②《吴普本草》:“神农黄帝:辛。李氏:大寒。雷公:辛。

” ③《别录》:“辛,微寒。” ④《四川常用中草药》:“苦,辛、涩,平。”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苦、甘,凉。” ⑥《中国药典》(1977年版):“苦、涩,微寒。” ⑦成都中医学院《中药学》:“苦、甘、涩,微寒。”

归经 肺、胃、肝经。

①《纲目》:“入肺。” ②《本草再新》:“入肺、肾二经。” ③《四川常用中草药》:“入肺、胃、脾三经。” ④成都中医学院《中药学》:“归肺、肝、胃经。”

功效 收敛止血,补肺,消肿,生肌,敛疮。

主治 肺伤咳血、咯血、衄血,胃伤吐血,便血,外伤出血,疮痈肿毒,溃疡疼痛,汤火灼伤,手足皲裂,肛裂。 ①《本经》:“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肋中邪气,贼风痱缓不收。” ②《别录》:“除白癣疥虫。” ③《药性论》:“治热结不消,主阴下痿,治面上皯疱,令人肌滑。” ④《新修本草》:“手足皲拆,嚼以涂之。” ⑤《日华子本草》:“止惊邪、血邪,痫疾,赤眼,癥结,发背,瘰疬,肠风,痔瘘,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汤火疮,生肌止痛,风痹。” ⑥《图经本草》:“治金疮不瘥,痈疽方中多用之。” ⑦《滇南本草》:“治劳伤肺气,补肺虚,止咳嗽,清肺痨咳血,收敛肺气。” ⑧《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治硅肺。” ⑨《湖南药物志》:“补肺,润筋,行气。治硅肺,胃胀,胃脘痛,咽部出血,外伤、鼻出血。

” ⑩《全国中草药汇编》:“补肺止血,消肿生肌。治肺结核咳血,支气管扩张咯血,胃溃疡吐血,尿血,便血;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

” ⑾《眼科临床药物》:“补肺止血,化瘀生新。主咯血吐血,肺部伤损,血瘀目赤,出血目暗。

” ⑿《广西民族药简编》:“磨酒服治跌打内伤,磨醋搽患处治跌打外伤。” ⒀《中药应用鉴别》:“可用于崩漏。治肺痈,以脓痰败血渐少时用之为宜。”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撒、调涂或鲜品捣敷。

使用注意 外感咳血,肺痈初起及肺胃有实热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紫石英为之使。恶理石。

畏李核、杏仁。” ②《蜀本草》:“反乌头。” ③《本草经疏》:“痈疽己溃,不宜同苦寒药服。” ④《陕西中药志》:“肺胃有实火者忌用。” ⑤《眼科临订药物》:“因其涩腻,故于肺胃邪热炽盛者不宜早用。” ⑥《实用临证中药指南》:“脾胃有湿热者,慎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枇杷叶、阿胶珠,治肺痨咯血。

②配乌贼骨,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③配银花、皂刺,治疮疡初起未溃。

④配百部、桔梗,治硅肺。 ⑤配榴皮、艾醋,治心痛。

⑥配芙蓉叶、大黄,治疮疖痈疸。 ⑦配贝母、黄连,治瘰疬脓液不干。

⑧配凤凰衣、桑螵蛸,治产后小便淋数不止。 ⑨配石膏,治刀伤出血。 ⑩配黄芩、三七,治小儿结肠外瘘。

方选和验方 ①白及散(《医学启蒙》)治肺瘘:白及、阿胶、款冬、紫菀等份。

水煎服。 ②白及枇杷丸(《证治准绳》)治咯血:白及30g,枇杷叶(去毛、蜜炙)、藕节各15g。

上为细未,另以阿胶15g,锉如豆大,蛤粉炒成珠,生地黄自然汁调之,火上炖化,入前药为丸如眼大。每服1丸,噙化。 ③白及膏(《卫生鸿宝》)治发背搭手:白及15g(炙,末),广胶30g(烊化)。

和匀,敷患处,空一头出气,以白蛰皮贴之。 ④白及散(《活幼心书》)治瘰疬脓液不干:白及、贝母,净黄连各15g,轻粉30贴。前3味,锉焐为末,仍以轻粉乳钵内同杵匀,抄3~6g,清油调擦患处,用时先以槲皮散煮水候温,洗净拭干,方涂药。

⑤白及丸(《外科大成》)治鼻渊:白及,末,酒糊丸。每服9g,黄酒下,半月愈。 ⑥铁箍散(《保婴撮要》)治一切疮疖痈疽:白及、芙蓉叶、大黄、黄柏、五倍子。上为末,用水调搽四周。

⑦白及糊(《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5;)治小儿结肠外瘘:白及1g,黄芩0.25g,三七0.25g。研细末,冷开水调成糊状,每日3次,每次内服1.5g。

⑧大黄白及散(四川中医 1990;(2))治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大黄、白及按1∶2比例配制,研成粉末备用。每日2~3次,成人每次服10g,温开水送服。老人及16岁以下者,适当减量。

⑨溃疡出血汤(《中药大全》)治胃溃疡出血:白及12g,白芍9g,陈棕炭9g,当归炭9g,阿胶9g(溶化),党参9g,黄芪12g。水煎服。 ⑩《生生编》:“治心气疼痛:白及、石榴皮各3g。为末,炼蜜丸黄豆大,每服3丸,艾醋汤下。” ⑾《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咳血、吐血、便血:白及、地榆各1000g,仙鹤草5000g。将白及、地榆研粉,仙鹤草熬膏,混合制成颗粒压片,每片0.3g,每日3次,每次3片。

” ⑿白及散(河南中医1985;(2))治手足皲裂:白及30g,大黄50g,冰片3g。研末,加少许蜂蜜,调成糊状涂患处,治愈为止。 ⒀白及汤(天津医药1978;(10))治溃疡病出血:白及、党参各15g,侧柏炭、地榆炭各12g,黄芪、柴胡各9g,白芍、旋覆花、香附、郁金各6g。

1日1剂。 ⒁上海中医杂志 1979;(4):“治上消化道出血:白及粉6g1日3次;仙鹤草(脱力草)30g,红枣10只,每日1帖,煎服。”

单方应用 ①《本草发明》:“治肺热吐血不止:白及研细末,每服6g,白汤下。” ②《袖珍方》:“治疗疮肿毒:白及末1.5g,以水澄之,去水,摊于厚纸上贴之。” ③《永类铃方》:“治跌打骨折:酒调白及末6g服。” ④《本草汇言》:“治刀斧损伤肌肉,出血不止:白及,研细末掺之。” ⑤《广济方》:“治妇人子脏挺出:乌头(炮)、白及各1.5g。上2味捣散,取1g,以绵裹内阴中,令入10cm,腹内热即止。

日1度着,明晨仍须更着,以止为度。

” ⑥中国防痨杂志 1960;(2):“治肺结核:白及研粉内服。成人每日6~30g,一般用12~18g,3次分服。” ⑦山西医学杂志 1957;(2):“治百日咳:白及粉内服。剂量为1岁以内0.1~0.15g/kg体重,1岁以上0.2~0.25g/kg体重。” ⑧中国防痨杂志 1960;(2):“治结核性瘘管:用白及粉局部外敷,根据分泌物多少每日敷药1次或隔日1次,分泌物减少后可改为每周1次或2次。通常敷药15次左右即渐趋愈合。药粉顺送入瘘管深部并塞满,如瘘管口狭小可先行扩创,清除腐败物。

” ⑨中医杂志 1965;(7):“治烧伤及外科创伤:取新鲜白及削去表皮,制成为白及胶浆。凡占体表面积约20%以内的局部外伤或一、二度烧伤,均可应用。” ⑩中华外科杂志 1959;(7):“治肛裂:取白及粉用蒸馏水配成7~12%的液体。待溶解后稍加温,静置8小时,过滤,成为黄白色胶浆。每100ml胶浆再加入石膏粉100g,搅匀,高压消毒,便成白及膏。用药前先以温水或淡高锰酸钾液行肛门坐浴,然后用无齿镊夹白及膏棉球从肛门插入约2cm,来回涂擦2~4次,取出。

再用1个白膏棉球留置于肛门内2~3cm处,另取1个白及膏棉球放在肛裂创面,将涂有白及膏之纱布块敷于肛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全疗程10至15日。

治11例,全部获愈。” ⑾《安徽中草药》:“治外伤出血:白及、煅石膏各等量,研末外敷,加压包扎。” ⑿《安徽中草药》:“治肺结核空洞、咯血:白及、百合各等量,煎水熬成胶状,加蜂蜜适量,每日2次,每次服10~20ml。”

食疗 ①白及肺(《喉科心法》)治肺瘘肺烂:肺250g,白及30g。

煮至猪肺熟透为度,食猪肺饮汤。亦可将白及研细为末,单煮猪肺,熟后捞出切片,用猪肺蘸白及末食用。 ②白及燕窝羹(《华夏药膳保健顾向》)治肺结核咯血、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白及、燕窝各15g。加水适量,隔水蒸炖至极烂,加冰糖适量,再炖片刻,每日服1至2次。 ③白及蛋花(《华夏药膳保健顾问》)治肺结核、痰中带血:白及粉5g,蛋1个。搅匀,早上用开水冲成蛋花服用。

④白及豆腐汤(《华夏药膳保健顾问》)治肺痈:白及50g,麦冬、甘草各15g,豆腐500g。药煎汁煮豆腐,调味食之。

⑤河南《中医秘方验方汇编》:“治吐血:白及9g研末,田三七9g研末,红枣7个去皮核,核桃仁9g去薄皮切碎,鸡蛋4个。将上药和鸡蛋调匀,炖成糕,将蛋糕加好醋30g,红枣10只,每日1帖,煎服,早晨空腹吃。”

【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纲目》:“白及,性涩而收故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疮也。”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白及,苦能泄热辛能散结,痈疽皆由荣气不从,逆于肉里所生;败疽伤阴死肌,皆热壅血瘀所致,故悉主之也。胃中邪气者,即邪热也;贼风痱缓不收,皆血分有热,湿热伤阴之所生也,入血分以泄热,散结逐腐,则诸证靡不瘳矣。

” ③倪朱漠《本草汇言》:“白及,敛气,渗痰,止血,消痈之药也。此药质极粘腻,性极收涩,味苦气寒,善入肺经。

凡肺叶破损,因热壅血阏而成疾者,以此研末日服,能坚敛肺脏,封填破损,痈肿可消,溃败可托,死肌可去,脓血可洁,有托旧生新之妙用也。如肺气郁逆,有痰有火有血,迷聚于肺窍气管之中,此属统体一身气道之故,理宜清肺之原,降气之逆,痰血清而火自退矣。若徒用此药,粘腻封塞,无益也。” ④徐大椿《本草经百种录》:“白及,气味冲淡和平,而体质滑润,又极粘腻,入于筋骨之中,能和柔滋养,与正气相调,则微邪自退也。” ⑤黄宫绣《本草求真》:“白及,方书既载功能入肺止血,又载能治跌扑折骨,汤火灼伤,恶疮痈肿,败疸死肌,得非似收不收,似涩不涩,似止不止乎?不知书言功能止血者,是因性涩之谓也;书言能治痈疽损伤者,是因味辛能散之谓也。此药涩中有散,补中有破,故书又载去腐、逐瘀、生新。

” ⑥王秉衡《重庆堂随笔》:“白及最粘,大能补肺,可为止损善后之药。如火热未清者,不可早用,以其性涩,恐留邪也。

惟味太苦,宜用甘味为佐,甘则能恋膈。又宜噙化,使其徐徐润入喉下,则功效更敏。其法以白及生研细末,白蜜丸龙眼大,临卧噙口中,或同生甘草为细末,甘梨汁为丸亦可。

若痰多咳嗽久不愈者,加白前同研末,蜜丸噙化。

” ⑦张秉成《本草便读》:“白及,必虚而有热者,乃为相宜耳。虽禀收敛之性,而仍具苦泄辛散之意,与白蔹相近,故每相须而用。” ⑧张德裕《本草正义》:“白及,《本经》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别录》除白癣疥虫,皆以痈疡外敷及掺药言之。味苦辛而气寒,故能消散血热之痈肿;性粘而多脂,则能疗败疽之死肌;苦辛之品,又能杀虫,则除白癣、疥虫,外疡消肿生肌之要药也。

主胃中邪气者,则苦寒之品,能除胃热耳。

惟贼风痱缓不收,其义未详,不敢强解。”“白及治肺痈,世每疑其腻滞而不敢用。然苦寒本清肺胃,又能补伤,苟非火焰极盛之时,而臭痰腥秽之气,已渐退舍,即可用以兼补兼清,不致助痰留患,与二冬、玉竹等比也。

上一篇:白千层叶 下一篇:白及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