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寺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422页(405字)
傣语称“瓦”,可能来源于巴利语rana(园林)。因形似缅甸佛寺建筑而得名。
在傣族和布朗族居住区几乎每村皆有,大的村寨还有多座。
一般由大殿、僧舍、鼓房三部分组成。大殿为中心建筑、长方形,面积约四五百平方米,红瓦低檐,由多根木柱支撑,为落地式结构。沿屋檐处为半截短墙,四边有门。
殿内正中有佛座,上塑释迦牟尼像,两旁有仪仗、佛幡、幔帐等陈设,前有平台,为参拜佛爷之处,大柱和围墙上绘有取材于佛本生故事和傣族叙事长诗的壁画。大殿后的厢房为僧侣居息之所。
规格高的佛寺,设有藏经房。中心寺以上的佛寺,设有“戒堂”,所辖佛寺的佛爷每月在此集会两次,商讨宗教事务。
解放前西双版纳佛寺有上下隶属的组织系统,总佛寺、勐以下各行政区的中心佛寺和村寨的基层佛寺的上下关系与封建统治机构的组织系统密切配合。解放后这种隶属关系已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