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648页(595字)

西藏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

多绘于藏传佛教寺庙的大殿佛堂、主殿回廊的墙壁上。在藏传佛教的“前弘期”,西藏壁画吸收中原、尼泊尔、印度外来绘画的风格和技法,得到充分的发展。到“后弘期”西藏壁画趋向成熟,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出现了嘎赤、门赤、钦赤等绘画流派,明代后期至清代,由于中央朝廷的支持,大量修建寺庙时各地藏画师往往聚集一寺绘制壁画,相互交流技艺,各派的风格特点趋于接近,形成今天西藏壁画的风貌。西藏壁画的题材内容,主要是宣传教义。

包括本身故事、佛教祖师画传、释迦牟尼佛、菩萨、金刚、度母、护法神像、坛城图、教规图等。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民俗风情为题材的也为数不少。

如藏王像、历代达赖喇嘛像、文成公主进藏图、唐皇五难蕃使图、五世达赖喇嘛朝顺治图、百戏图、比武图、生老病死图等。藏画师在绘制神佛像时,要受到“尺度经”的严格限制,很少有发挥想象的余地。

但在表现历史、风俗题材时,藏画师的绘画造诣、想象力及生活体验,才充分得到发挥。西藏壁画的技法:首先是墙面处理,用搀沙土的白灰泥铺底,再抹一层细泥;半干后用圆石磨光,再涂一层胶和白土,干透后即可作画。步骤是:先用粉本或木炭打草稿,再描墨定稿;上色;分色渲染,勾线用金到全画整理。藏画师使用的颜料非常考究,多选用矿物质颜料。

经过干磨、水磨、调胶加入少量胆汁防腐,使壁画历经百年色彩仍鲜艳如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