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市场大辞典上册

杂交稻技术

书籍:市场大辞典上册 更新时间:2018-09-10 08:27:02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市场大辞典上册》第429页(1428字)

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水稻品种(系)间杂交产生的具有强优势的子一代杂交组合的统称。

杂交稻的基因型为杂合体,其细胞质来自母本,细胞核父母本各半。由于杂种个体间的遗传型相同,故群体性状整齐一致,可作为生产用种。但从子二代起,出现性状分离,生长不整齐,优势减退,产量下降,一般不能继续作种子使用,所以需要每年进行生产性制种,以获得大量杂种一代种子,提供生产上使用。

稻是雌雄同花的自花授粉作物。要获得大量子一代杂种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培养三系,即雌蕊正常、花粉败育、自交不能结实的雄性不育系(简称不育系,以A表示);使雄性不育系的特性世代保持的雄性不育保持系(简称保持系,以B表示);使雄性不育系通过异交可育;产生出具有较高杂种优势的子一代的雄性不育恢复系(简称恢复系,以R表示)。在繁殖田里,用不育系×保持系可连年繁殖出供生产性制种用的雄性不育系种子;在制种田里,用不育系×恢复系,即可配制出大量供生产使用的子一代杂种;而繁殖、制种过程中,其自交结实的父本,仍分别为保持系和恢复系。

除三系法外,采用化学杀雄的办法,也可生产出大量的子一代杂种。育成过程和成就,1964年中国袁隆平在洞庭早籼等品种中发现一批自然雄性不育材料,提出了实现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设想,并开始杂交稻的研究。

经全国各地用上万个品种或品系测交,均未筛选到保持系。1970年冬李必湖在海南省崖县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1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简称野败),为育成籼型水稻不育系提供了宝贵的种质资源。

随后江西、湖南和福建等省以野败为母本,分别与二九矮4号、二九南1号、珍汕97、V20、V41等杂交,并连续回交,于1973年育成二九矮4号A、二九南1号A、珍汕97A、V20A及V41A等一系列不育系和相应的保持系。广西、湖北等省(自治区)采用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也育成广选3号A、红莲A等一批野栽不育系。

同年广西等省(自治区)通过对野败不育系的广泛测交,筛选出具有强恢复力的IR24、IR661和IR26等恢复系,实现了籼型三系配套,并选配出第一批强组合强优势组合,命名为汕优2号、3号和6号,威优2号、3号和6号,南优2号、3号和6号等。1974年开始在湖南、广西、江西等省(自治区)试种,表现优异,比一般水稻品种增产20%以上,随之在南方各省推广。其后,四川农学院用非洲栽培稻冈比亚卡、第息(D52/57)和籼稻矮脚南特杂交和回交,育成朝阳1号A,即冈型胞质不育系,并配制一些杂交稻组合,在四川部分地区推广种植。云南、辽宁、北京、湖南、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1969年利用包台A、滇型A、野败A等转成黎明A等一批粳型不育系,并采用籼粳杂交人工制造恢复系的方法,育成C57、300号、粳67等一批恢复系,继之选配出一批强优势组合如黎优57等,于1976年开始在生产上试种。1977年以来,长江流域各省先后选用包台型、里德型以及滇型不育系转育若干中粳、晚粳稻不育系,并以籼型恢复系、北方粳型恢复系为基础材料育成一批中、晚粳恢复系,从而育成一些适于南方稻区种植的粳型杂交稻。杂交稻的选育成功,突破了自花授粉作物应用杂种优势的难关,为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开辟了新途径。

中国自1976年将杂交稻应用于生产以来,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增产效果十分显着,每公顷产量达7.5吨。中国育成的杂交稻在美国、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等国的一些地区试种,也获得成功。

上一篇:化学杀雄 下一篇:市场大辞典上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