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市场大辞典上册

雄性不育系

书籍:市场大辞典上册 更新时间:2018-09-10 08:27:42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市场大辞典上册》第431页(1271字)

在两性花或雌雄同株植物中,由雌蕊发育正常、但遗传上自身造成无花粉或花粉失去生活力的植株所构成的品系,简称不育系。

植物雄性不育性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期。1763年,科勒特最早报道在两性花植物中发现有雄性不育现象。但一直到20世纪初,才有人对植物的雄性不育性进行遗传研究,并区别了基因控制和胞质控制两种类型的雄性不育性。1908年,W.特贝森等经过对香豌豆雄性不育性的遗传分析,报道这种不育性是由隐性不育单基因控制的。

同年,C.科林斯报道在一些植物物种中,雌花、两性花异株是由母本细胞控制的。最早认识到雄性不育性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价值首推1937年J.C斯蒂芬斯对高粱的研究和同年H.A.琼斯与S.L.埃姆斯韦勒对洋葱的研究。现在,高梁、水稻、圆葱、玉米、甜菜、向日葵、珍珠栗、番茄等作物已广泛应用雄性不育系配制杂交种子供生产使用。1958年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引进高粱3197A不育系并开展杂交高粱的选育和推广工作。全国各地相继转育一批新的不育系和优良的恢复系,配制了不少优良的杂交组合,如晋杂1号、勃杂1号、吉杂26等。全国杂交高粱推广面积从1965年的1000多公顷,到1975年已扩大到250多万公顷。

1965年北京农业大学从国外引进提型苏早1号不育系和T808恢复系,以后其他单位又引进普里美皮等恢复源和其他类型的雄性不育系,从而开展了小麦杂类优势利用的研究工作,已进展到三系配套、选配强优势组合、小面积试种阶段。1964年我国袁隆平在洞庭早籼品种中发现败育型雄性不育株,揭开了中国研究水稻雄性不育系的序幕。

1973年又培育出野败三系,筛选出一些强优势组合在全国推广种植。1977年全国种植杂交水稻200多万公顷,1983年增加到670多万公顷,增产效果显着。

中国水稻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和利用,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对玉米、棉花、油菜等作物的雄性不育系研究也在进行,其中玉米C型雄性不育系已在1980年前后小面积应用于生产。

其特征特性,雄性不育株必须接受外来有效花粉受精结实。不育株的花器外表形态因植物而异;小麦雄性不育株一般表现为花药灰白、瘦小、呈箭头状且不开裂;花粉量少,多呈三角形、遇碘不染色或染色很浅,或根本无花粉;开花后开颖角度大、时间长、柱头外露、穗形蓬松。

玉米雄性不育株的雄穗不发达,在雄穗主轴上着生稀疏而扁化的小穗;小花颖壳不开张,花药较短、干瘪、不开裂,其中无花粉或花粉败育;花粉粒外形呈不规则的皱缩状、直径小于外形呈圆球状的正常花粉粒。不同植物花粉败育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

水稻上有4种表现型:(1)无花粉型。

如湖南C系统南广粘不育系;(2)典败型花粉。如野败不育系,红莲、红晓不育系,冈型朝阳1号不育系等,它们的花粉粒发育不健全、形状皱缩不规则、无内含物、无受精能力等;(3)圆败型花粉。野败不育系多数花粉虽表现为典败,但也有少数败育较晚,不皱缩、仍为圆形、部分染色,但却无受精能力;(4)三核花粉。

如BT型黎明不育系的花粉粒为圆形、染色正常、有三个核,但无受精能力。

上一篇:种子处理技术 下一篇:种子干燥技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