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极而异路兮,又何以爲此援也。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楚辞集校集释下》第1330页(2457字)
【集释】:
王逸:路,道也。
言衆人同欲极志事君,顾忠佞之行,异道殊趋也。援,引也。言忠佞之志不相援引而同也。
洪兴祖:援,于愿切,接援救助也。
朱熹:极,至也。与衆人同事一君,而其志不同,则如同欲至于一处而各行一路,谁可与相援引而俱进者耶?
汪瑗:言衆人见屈子所存之志,所爲之态,过于广大高远,则莫不惊骇惶遽以离心,又孰肯有与之爲同伴侣,而不远去者乎?与衆人同事一君,而所志所爲若此,其与衆人同至一处,而顾乃别行一路,不与之偕,则中道虽有险阻之患,又孰有爲之援引而并济者乎?此言屈子之行不合于世俗,故不容于衆也。下二句卽是申喻上句之意。此盖厉神卽魂中道而无航,及终危独以离异之兆词,而劝之也。上章是言其难得乎君,此章是言其难容于衆。
陆时雍:惩羹吹,则见月而喘畏有地矣。释阶登天,则迹而行计有丧矣。登天何难,释阶何愚。
则孤忠特达,何若是之疎也。屈原深于怨,故多自悔自艾之词,而无呶呶于人之意,所以感动人心者至矣。极,路所至之处也。
黄文焕:此志,卽志极之志也;同极,志之同极也。人臣以得君爲主,所谓同极也。能媚不能媚,则异路之説也。不变此志,应前陈志。同极,应志极。
异路,应无路。曰门、曰路、曰阶,三者我无一焉,又何以行世。
叠拈最,何不、何以,三何字,自駡得痛。
钱澄之:始而仇,中而咍,继而骇,骇其不肯变也。
君子小人,各有志嚮,各欲造其所极,故有冰炭之异。
王夫之:同极,同有所欲至。而其路相背驰。
林云铭:平日同事一君,而所行不同,见之不肯援引,更靠他不得。已上根“蔽而莫白”句,以明人之疎,君所以不察之故。
蒋骥:原之始,本恃王之信任,而背衆竭忠,故被谗而见疏。
然不肯变志以从衆,而自诵于君。
屈复:右五,言得罪见疏已有梦兆在先,明知得祸,此心难已。
故到底不变,非是惊衆违俗,徼倖万一也。
刘梦鹏:言己与衆同事君而志趣不合,犹之与人同登天而取道各殊,不可望以爲辅,无怪志极无旁也。
陈本礼:以下皆原语。此原闻厉神变志之言而自爲揣度之词。
言衆旣与我离心异路矣,又何以能爲我之伴援耶。此时我虽变志无益,又何况不能变耶!两此字指己言。
王闿运:谗人亦以谋反怀王爲名,然与己异路,故不能爲己援也。
马其昶:援,王眷反。姚永朴曰:《太玄》注:“极,出也”。其昶案:以上占梦,戒其言见忌。
徐英:事君则同,所以事君则异,又何得相爲援引乎?自“昔余梦登天兮”至此,言昔日见用,颇欲効忠,爲国良辅。而中道被废,且逢危殆。然犹不移所守,不屈故,是以与衆日益离异。
马茂元:极,出也。同极异路,意谓屈原和楚国一般贵族出身相同,却走着不同的道路。
姜书阁:《九章·惜诵》:“同极而异路兮。”王逸注:“路,道也,言衆人同欲极志事君,顾忠佞之行异道而殊趋也。”又《九章·哀郢》:“荒忽其焉极?”王逸注:“言己始发郢都,去我闾里,愁思荒忽,安有穷极之时。”王注虽皆未释“极”字,而观其语意,则均係以“极”爲“穷尽”之义。《九歌·大司命》:“老冉冉兮旣极。”王注正谓:“极,穷也。”与上所引注全同,故复解曰:“言履行忠信,从小至老,命将穷矣。”凡此诸“极”,王逸皆训爲“穷”,俱,当依楚语作“至”字解,乃通。屈子在《离骚》中始言“老冉冉其将至兮”,迨至写《九歌·大司命》时,则曰“老冉冉兮旣极”,显言此时又过若干岁月,老已冉冉而旣至矣。《惜诵》“同极”卽“同趋”,亦“同至”也,并无“同欲极志事君”之义。
至于《哀郢》之作,时屈子仓皇去闾东迁,不知所往,以是而歎,亦非谓愁思未有穷极时也。
惟王注宋玉《九辩》“卬明月而太息兮,步列星而极明”,则曰:“周览九天,仰观星宿,不能卧寐,乃至明也。”释“极明”爲“至明”,则不。
高诱注《淮南子·説林训》“跖越者或以舟,或以车,虽异路,所极一也”,曰:“跖,至;极,亦至,互文耳。”前于第三十七条释“陵”时,已证明《淮南子》多用楚语,此“极”训“至”,盖亦同爲楚语也。
杨胤宗:《离骚》曰:何昔曰之芳艸兮,今爲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脩之害也。其所云之芳艸之爲萧艾,莫好脩之害,与此篇衆骇遽以离心兮,又何以爲此伴也,盖同一其指也。
窃疑屈子之仕怀王爲左徒也,入有献替,出有勤功,一时楚之士大夫,附之者颇衆,洎原被疏,不复在位,其党人皆离去。(战国养士之风趋附散离皆如是)故原又有同极异路,莫之或援之歎也。
吴孟复:《左传·宣公十八年传·杜注》:“援,助也。”《一切经音义》:“援助,谓依援护助之言也。”本句承前,意谓:己与国人爱国的目的虽相同,但道路还是有异,那麽我何以要援助他们呢?
蒋天枢:同极而异路,同言救国,而所采方畧迥异。《离骚》言“保厥美以骄傲”卽所谓“同极异路”。
援,牵引不舍。
汤炳正:极,此指北极星,喻称君王。
(《楚辞今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