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调度而弗去兮,刻着志之无适。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楚辞集校集释下》第1879页(3863字)
【集校】:
洪兴祖:心调度而弗去兮,刻着志之无适。
校语:弗,一作不。
朱熹、明繙宋本:同洪本。
校语亦同。
黄省曾、朱多煃、毛晋、庄允益:同洪本。
汪瑗:心调度而弗去兮,刻着志之无适。
戴震、汪梧凤:心调度而不去兮,刻着志之无适。
校语:不,一作弗。
郭沫若:此两句原文因求与上策、迹韵而被后人颠倒。
今乙正之。
。【集释】:王逸:无适,言己思慕子推、伯夷淸白之行,尅心遵乐,志无复所适也。
洪兴祖:调度,见《骚经》。刻,励也。着,立也。
朱熹:言心乎二子之调度,而不忍去,刻爲二子之明志,而无它适。
汪瑗:刻如刀之刻木,而所入之深他。着志,如物有所附着,而不能离也。
故安土重迁者曰着土。无适,犹不去也。
二句一意而有浅深,总见己学古之志,专而切也。盖因上文遍求彭咸之不可得,故不得已而思其次也。然二子与彭咸未暇论其优劣,但屈子之意以爲不得于彼,必得于此,以见己之信而好古之志,无时可懈耳。然亦特如此设言之,实亦未尝遇介子与伯夷也。
故下文又叹曰:“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来者之逖逖”,是也。
陆时雍:调度,二子之法度也。
黄文焕:曰弗去而又曰无适者,调度已定,刻意励行,着明在此,卽欲去而他无可适也,永以二子爲归依也。
钱澄之:调度,犹酌量得宜也。
言以伯夷、子推、彭咸三人之死,时时酌量而弗去诸心,刻着于志,志在必死,而未知所适从也。
王夫之:度,徒雒切。调度,审处也。旣已豫念死后之景,因决自沈之计。
调度已审,刻志着意,从子推伯夷之所适,弗能去此,而别有自之道也。
林云铭:心中因有所冀,欲挽回而不决。勉立志以守,无他适之义。
张诗:则心以二子爲调度而弗肯去,刻二子,使之着志而无他适也。
盖佳人旣不可得见,故其心不惟欲效彭咸之赴渊,又欲如介子之焚、伯夷之饿,以见其不得已之极耳。调度,以二子调度于心而法之也。刻,深入也。此二句言求二子之心志甚切也。
蒋骥:调,去声。刻,镌也。无适,无他适也。言心乎二子之调度而不忍舍去,故镌着其专一之志而告之曰:吾之宁死无他适者。
屈复:适,主也。
奚禄诒:调,音掉。度,音铎。着,音灼。
适,音的。着,被服也,附丽也。然又心中调筭筹度,不忍去,刻意佩着匡君之志,犹于二子之死无所适从也。
胡文英:心虽若有所调度,而实不能去者,以深明吾志之不他适而已。
前证此言之不可聊,于此,益足以明其託言,而非本志矣。
刘梦鹏:刻,犹期也。着,明。适,之也。言己调和志度,不能遂去,如介子、伯夷者,急欲陈説明白,而又无由也。
陈本礼:回应序首。时刻调度于心而弗去。往来施策,见死后灵不没,求介子之所存者,欲生保怀王归国,如晋文故事。
见伯夷之放迹者,设楚不幸,国灭于秦,必效伯夷不食而死也。
王闿运:调度,和协衆情也。
弗去,言不也。《离骚》曰:和调所以自娱。刻,犹伤也。着,读爲着衣之着。志之所着,言己志在兴楚反王也。适,犹如也。自伤无如己志之时也。
马其昶:介子、伯夷皆古志之士。
刻着,犹牢着也。言嚮慕二子之专。
沈德鸿:无适,犹言矢志不移也。
闻一多:心,犹思也。《后汉书·第五伦传》:“臣常刻着五藏”注曰:“谓铭之于心也”。
无适,无所适从。
文怀沙:心调度,心裹仔细想了一想。刻着志,抱定决心。(《屈原集》注)
黄孝纡:弗去,不肯离开祖国。坚决地表明意志,不愿离开祖国。
姜亮夫:调度,见《离骚》,此犹言惆怅也。
弗去者,不能决也。此言勉立己志,从其中心之所适,犹今言下决心也。卽上介子、伯夷之故迹也。
赋诗止此。
马茂元:调度,犹言考虑。
无适,与“弗去”义同,指念念不忘介子、伯夷的高。以上承“不忍长愁”,决于一死而言。
设想灵不泯,神游天地的境界。
谭介甫:心调度,犹云心中计量去留,但屈原是未去的。刻着,犹云固定。志卽眇志。
无适,无专主。此调度不去,已是固定志之无主。
正是眇志所惑,盖爲下文而预言之。
苏雪林:屈原实际上是説:我之尸体虽已变爲冥然无知之物,然我的心仍调度其间,使那随波逐流,茫无所适的尸体,好像仍有意志,能照着应走的方向走。
杨胤宗:屈子自辰溆如汨罗爲孟夏,作《怀沙》曰:陶陶孟夏兮,艸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一住经秋,又着斯篇,朱子曰:《惜往日》、《悲回风》又其临絶之音,尤愤懑而极悲哀。
读之使人太息不能已。
感伤己之仕宦浮沉,怀王朝见谗于上官,襄王卽位,复放逐于陵阳。
祗今垂老作客,神伤社稷阽危,怅望郢都,君门万里,故欲效子推之归隐绵山,伯夷采薇首阳也。哲人未远,典型犹存,二子风範,永着其心而不能去,故亟黜于楚而不适他国也。
吴孟复:调度,《史记·留侯世家》注:“调,调度,营护之也”。《汉书·晁错传·注》:“调谓算度之也”。
这句就当时客观形势言,言营护祖国,算度大计,卽“存君兴国”之大计,经常考虑计划,不去于心。
刻着志,王夫之释爲“刻志着意”,是。按《庄子》有《刻志篇》,可见“刻志”爲战国时成语。又按《九辩》:“无伯乐之善相兮,今谁使乎誉之。罔流涕以聊虑兮,惟着意而得之。”《后汉书·第五伦传·注》:“刻着五脏,谓铭之于心。”刻、着义本相近,志、意又音近义同。王引之谓:“古人用语,不嫌重复”,此卽其例。
适,《诗·伯兮·传》“主也”。《后汉书·荀爽传·注》“从也”。
按“无适”,卽《诗》“中心摇摇”之意,亦卽《卜居》所谓“心烦虑乱,不知所从”。屈原已决心从介子与伯夷,又説“无适”者,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非出位之谋,宁能安于隐逸。此屈原不同于忘世之庄子,而爲爱国之诗人也。鲁迅诗云:“灵台无计逃神矢”,虽时隔千载,其心实同。
以上第四段写神游太宫,虽极美极乐,但睠怀楚国,特别是爲巴巫担心,因而下至岷江,观察结果,益深忧虑,最后表白了自己的主张、打算与心情,光明正大,志洁行芳。
蒋天枢:心,谓藏之于心。
调度,与《离骚》“和调度以自娱兮”之“调度”义同,谓己对国事所规画之方畧与準则。言己内心所贮藏之规画準则从不去怀,故言“心调度而弗去”也。着志,谓着见其志于功业。
无适,古成语,《论语·里仁》:“子曰:君子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何晏集解:“言君子之于天下,无适无莫,无所贪慕也。唯义之所在也。
”此用《论语》“无适”成语,申明“求介子之所存”意,言己但思着见铭心之志,卽功业盖世,絶无富贵之念存于其间也。
王泗原:洪注:“调度,见《骚经》。”而他在《离骚》“和调度”注説:“和调,重言之也”,并不以调度爲一词。调度若是一词,便是动词,然而心怎样调度?弗去又是不离开什麽?不能通。
这裏调就是《离骚》的和调,是説心和调此度,此度指介子所存与伯夷之迹。弗去也是説不违离此度。
刻,副词,深,作着的状语。深明此志,无所复适。
何剑熏:《书·微子》:“我旧云刻子。”僞孔《传》:“刻,病也。”刻可训病,亦可训苦。《説文》:“,苦也。”与刻通。适,从也。“刻着志之无适”者,言苦于明志之无从明之之意。
若从服虔《通俗文》“愁思爲”亦可。“着志之无适”言愁明志之无所适从也。(《楚辞新诂》)
金开诚:心中盘算,思虑盘桓不去;主意已定,铭刻于心志,我别无他从。
汤炳正:调度,犹安排考虑,此指上文介子、伯夷所以自处之道。弗去,不能放弃。刻着志,犹铭记于心。
以上第二段,写流放途中所见所闻及所感。
(《楚辞今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