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王行其仁义兮,荆文寤而徐。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楚辞集校集释下》第2371页(1124字)
【集校】:
洪兴祖:偃王行其仁义兮,荆文寤而徐。
黄省曾:偃王行其仁义兮,荆文寤而徐亡。
明繙宋本、朱多煃、庄允益:同黄本。
。【集释】:王逸:荆,楚也。
徐,偃王国名也,周宣王之舅申伯所封也。《诗》曰:申伯番番,既入于徐。周衰其后借号称王也。
偃,謚也。
言徐偃王修行仁义,诸候朝之三十余国,而无武备。楚文王见诸侯朝徐者衆,心中觉悟,恐爲所并,因兴兵击之,而灭徐也。
故《司马法》曰:国虽强大,忘战必危。盖谓此也。
洪兴祖:《史记》:周穆王西巡狩,徐偃王作乱,造父爲穆王御,长驱归周以救乱。
《淮南子》云:徐偃王被服慈惠,身行仁义,然而身死国亾,子孙无类。注云:偃王于衰乱之世,脩行仁义,不设武备,楚文王灭之。徐国,今下邳徐僮是也。
又曰:徐偃王好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二国。王孙厉谓楚庄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乃举兵伐徐,遂灭之。《后汉书》曰:徐夷僭号,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
偃王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六国。穆王后得骥騄之乘,乃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一日而至。
于是楚文王大举兵而灭之。《博物志》云:偃王既治其国,仁义着闻,江淮诸侯服从者,三十六国。
穆王闻之,遣使乘馹,一日至楚,使伐之。偃王仁,不忍鬬其民,爲楚所败。
《元和姓纂》云:伯益之子,夏时受封于徐,至偃王爲楚所灭。按:徐偃王当周穆王时,楚文王乃春秋时,相去甚远,岂春秋时自有一徐偃王邪?然诸书称偃王多云穆王时人,唯《博物志》、《姓纂》但云爲楚败灭,不指文王,其説近之。
《后汉书》乃以穆王与楚文王同时,大谬。
俞樾:诸书言徐偃王事,皆谓在周穆王时,则不与楚文王同时也。然此注引《诗》“申伯番番,既入于徐”,与今《毛诗》异,此必三家诗説。
徐爲申伯之国,则宣王时始受封,穆王时安得有徐也?庄六年《左传》曰:楚文王伐申。
哀十七年《传》曰:楚文王实县申息。申之见灭,正在楚文王时。
三家诗既以徐爲申伯之国,则此云荆文寤而徐亡,亦必古説矣。
汤炳正:穆王、造父之事,古多小説家言,《秦本纪》所言或此类,故下距楚文王年代相去甚远,前人已多疑之。至《后汉书》又合二説爲一,益谬。又《春秋经·昭公三十年》:“冬,十有二月,吴灭徐,徐子章羽奔楚。”则亡徐者吴,又非楚。盖楚文王灭之,又复其国以爲附庸,至是始灭于吴。
传闻异辞不可详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