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证之不远。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楚辞集校集释下》第1293页(1972字)
【集校】:
洪兴祖:故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证之不远。
校语:一本之下有而字。
朱熹:同洪本。校语:之下一有而字,非是。
黄省曾:故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证之而不远。
明繙宋本:同洪本。校语亦同。
朱多煃、庄允益:同黄本。
汪瑗:同洪本。
毛晋:同洪本。
校语:今本作而不远。
蒋天枢:同黄本。校语:黄本、夫容馆本有“而”字。
何剑熏:日本在庄允益本“之”下正有“而”字。有“而”字义足。当据补。(《楚辞新诂》)
。【集释】:
王逸:言相臣下忠之与佞,在君知之明也。
证,验也。言君相臣动作应对,察言观行,则知其善恶。
所证验之迹,近取诸身而不远也。
洪兴祖:相,视也,息亮切。
《传》曰:知臣莫若君。
朱熹:而人君日以其身亲与之接,宜其最能察夫忠邪之辩。
盖其所以验之不在于远也。
汪瑗:相,察也。
不远,谓卽其言行貌,而可验其忠佞也。
若屈子之言行情貌,果忠诚欤?果儇媚欤?试一验之则了然矣。顾乃不察乎此,而徒听信谗人而斋怒焉,而造怨焉,何其不审之甚哉?夫屈子竭忠诚,忘儇媚,冒然离群背衆以事君者,盖欲须明君以知之耳。而君又不察而验之焉,则所以须明君其知之之心益孤矣。
《左传》曰:“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屈子之心,炳若丹青,昭若日月,楚王非真不知之也。自古正道难容,谗言易入。恶蹇蹇而喜诺诺,壅君之大都也。
呜呼!前有谗而不见,后有贼而不知,犹之可也。见其谗而信之,知其贼而近之,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如此又乌可与言哉?其国家又乌得而不沦胥以败哉?
黄文焕:以行证言,以貌证。
至显至迩,相臣莫若君也。难知而君不知,犹曰此日之昧,待他日之明。
易知而竟不之知,无可复待矣。不得不急于求亲矣。下文厉神所占,曰君可思而不可恃,此曰待明君,曰莫若君,句句以君爲可恃,善伏下案。前曰抒情,曰忠言,此曰言与行、与貌,互相呼应。
情尚隐而貌显,言尚虚而行实,如斯忠否有何难辨?以此叚催紧前叚。
林云铭:已上追叙前此失位之后,惟冀君自悟以爲可恃。
屈复:右二。知臣莫若君,往日之忠,今犹可验也。
奚禄诒:言行者,君子之枢机也。情貌者,礼乐之文也。
箕子、公旦之亲贤,表于陈範鈌斨之日;亚夫、日磾之黜陟,分于取箸牵马之时。明良遇合,固有幸不幸,而臣子之道,盖亦有学问存焉。
然则屈原之心迹,岂易几者哉?
戴震:已上言神明旣不可欺,又自恃君之前,忠僞易见也。
胡濬源:言易知而怪其不知也。天下后世孤臣孽子读此,同声一哭。
王闿运:衆皆嫉之,反诬以雠国。
欲王按考前后之词,证明本心也。
徐英:此一段言羣小虽嫉我,而明君当知我之忠诚也。
姜亮夫:此四句王逸注从屈子自身立言。未允。
朱熹从上待明君其知之句义立説,与相臣莫若君,证之不远,最爲贴切。胜王注远矣。
杨胤宗:人君者,日理万几,微天之英明,罕能无惑焉。若蔽于所信,听言则不考其实,由是有过当之言;若忽于所轻,任人弗察其忠,则遗其可重之事;若阻于所疑,则疑旣甚,虽实而弗用其言。
怀王之于屈子,卽如是也。故原曰吾之所言所行,俱可得考验而深察焉。
吾事君以义,内着于心,外发于貌,永不变易也。君之知臣也,犹父之知子也。
吾曩昔所进谏于君者,迺恳恳忧国之至意,安危之效,自当见之。《大雅》刍荛之询,《洪範》谋及庶人之义,君岂不闻乎哉?
吴孟复:此句承前“待明君其知之”,申説参验考实是可以办到的,爲提出申诉作引。
蒋天枢:不远,谓犹历历在目。